扫描二维码 |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一周年。
一年前,这块位于上海浦东的弹丸之地,区区28平方公里,却让世界齐刷刷地用放大镜细细打量,其全称中有两个词让人掂出了分量:中国、试验。
近段时间以来,自贸区操盘手们都在重提习近平总书记的那段话:“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块大试验田,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他们的交卷意识很强,是到了告诉大家这一年自贸区“种了什么,收成如何”的时候了。
“成果好于预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这样表述,“这一年的探索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央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的阶段性重大成果,也是国家各个部门和上海市共同努力、紧密合作的产物。”
被不久前考察自贸区的李克强总理称为新一轮改革开放“领跑者”和“新标杆”的上海自贸区,究竟试验出了哪些“新意”?
“试”出政府与市场新关系
政府自我削权,基本形成负面清单投资管理模式
自贸区试验,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
试验参与者们脑子里都有一内一外双重压力。一来,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触及的是30余年难以撼动的积弊,多如牛毛的行政审批急需从局部突破。二来,全球经济与贸易格局面临重新调整,如果迟迟不能对接国际惯例,中国可能面临窘迫。
被韩正视为自贸区改革最大亮点的,是“负面清单”。
不用验资、不用审批,只需备案就可以开办外资企业。50多岁的瑞士发明家斯蒂文对记者感叹:速度比想象的还要快!他和朋友想到自贸区创业,到办证窗口一打听,很惊喜。
这样的故事每天上演。
自贸区挂牌当天,2013版负面清单问世。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一字之差,却是对长期沿用的以前置审批为主的政府管理模式的颠覆。“法无禁止皆可为”,企业投资有了自主决定权。
今年6月,2014版负面清单问世,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由190条减少到139条,开放度进一步提高。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认为,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对待外商投资从审批制改为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以外,基本可以享受国民待遇,不用审批;另一方面,不靠审批就对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出了很高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包括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和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也非常有意义。“可以说,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方面,负面清单起到很好的抓手作用。”
截至9月15日,不到一年,自贸区新设立企业12266家,大大超出这28平方公里20年累积设立企业的总数。外商投资热情迸发,外资企业1677家,占13.7%,同比增长10倍,新设企业90%采用备案制。
“政府主动参与改革,自我削权,给市场让出空间,释放了市场活力。”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斌评价。
最大的难点在于,政府放弃前置审批,如何实现有效的管理?6根崭新的“梁柱”,相继搭起事中事后监管的制度框架:建立安全审查制度、建立反垄断审查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健全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
“试”出对接国际规则的金融创新
以开放促改革,金融创新制度框架已经形成
为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自贸区诸多改革创新尝试中,金融改革最为企业特别是海外企业关注。
9月25日,美国通用电气(GE)全球亚太运营中心在浦东正式启动,这是GE在全球布局的第五个全球运营中心,将为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亚太16个国家服务。中心负责人屠海鸣认为是自贸区金融新政为GE推动运营模式创新提供了支持,“今年,我们将新招1000名员工。”
屠海鸣说的自贸区新政,是指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此前,受外汇政策限制,跨国公司海外母公司与中国境内子公司之间资金不能自由流动,子公司有资金缺口母公司也无法给钱。另外,子公司进出口贸易资金往来,按理可以正负抵消,但按照外汇管制要求,进出每笔都要购汇担保和结汇,占用资金,也加重企业负担。随着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资金池业务的启动,难题迎刃而解。
目前,国家“一行三会”已出台51条金融创新举措,紧紧围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交易、外汇管理制度创新等四个方面,基本形成了“一线放开”和“二线严格管理”的宏观审慎的金融框架制度和监管模式。“有此吸引,自贸区入驻了87家有金融牌照的机构和2000多家金融服务企业,启动实施了一批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贸易便利化的金融创新业务。”上海市金融办主任郑扬说。
而自贸区第一个国际板——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国际板日前正式上线交易,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黄金生产、消费大国,终于有了平台可以吸引国际投资者参与,从而形成黄金的中国价格。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艾宝俊认为,在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上,自贸区已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试”出创新创业新活力
青年股东企业近4900家,80后、90后成主力
谈到自贸区的吸引力,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笑言,自己是“挤”进来的。
“80后”钟涛,2010年创办巍诺商务服务公司。“自贸区成立前,我们每年代理登记的企业几十家,这一年,我们一下子做了600多家!”他说,创业的主力正是一群“80后”,“尤其是新型业态的企业,年轻人更多。”
章名晖则更年轻。“90后”的他,今年1月刚从英国硕士毕业。看到上海自贸区成立,立刻请国内朋友替他了解情况。2月,就成了自贸区里“小老板”,办起一家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我一直在找这样一个外向型、国际化地区。”小章说,因为家人在广州做印刷包装产品,希望走向国际市场,自贸区作为离世界最近的开放“桥头堡”,是最好的创业之地。
上海工商自贸分局企业登记注册科副科长王连凤说,自贸区一年新设内资企业超过1万户,私营企业约占70%;而7000家私企中,拥有35岁以下股东的近4900家,差不多也是70%。两个70%,让她大呼意外,“真没想到,年轻人成了自贸区创业的主力军!”
“试”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
改革成果正跨越围栏,21项成果已向全国推广
制度创新的“花”,光“香”在小小自贸区的墙内,意义不大。必须可复制可推广,才不辜负中央的殷切期望,才能体现出“四两拨千斤”的国家战略意义。
3月以来,自贸区有21项制度在全国复制推广:投资管理方面6项、贸易监管9项、金融创新6项。还有30多项创新制度,正在评估中,条件成熟后也会有序推广。
外企特别关注负面清单和备案制管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说,境外投资项目备案制已在全国推广。今年4月、5月两个月,对全国外商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实行以普遍备案加有限核准的管理模式。92%的境外投资项目改为备案,大大提升了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
国家工商总局则一直忙着梳理自贸区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的创新措施,分期分批在全国复制推广。3月1日始,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措施,如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统一营业执照样式等在全国全面复制推广。
8月,海关总署专门召开会议,部署在全国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推出的海关监管创新制度。
金融领域创新提速。人民银行已在全国推广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部分改革事项。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全国推广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等3项改革。银监会也在全国推广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租赁公司在境内外设立子公司等改革。
自贸区的创新改革成果,正在跨越围栏,走出上海,布局全国。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30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