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响彻“同心曲”--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

  

塞上响彻“同心曲”

——宁夏民族团结进步记事

本报记者 徐运平 朱 磊

2014年09月27日03: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图①:回族学生在上民族文化课。
  图②:回族女干部参政议政。
  图③:新时代的回族老人。
  图④:泾源县冶家村,村民在装扮自家开办的农家乐。
  图⑤:泾源县冶家村,放学的孩子在回家的路上。
  资料照片

 

 

 

  美丽的宁夏川,至今还流传着那个“凤凰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南来的凤凰驾着红云飞过天际,她惊奇地发现,沙漠环回的黄河边有一片神奇的绿洲。“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依恋如江南般的秀丽山川,凤凰再也没有离开。由此,银川便有了“凤凰城”的盛名,宁夏川也就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

  “宁夏川,两头子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南边站着六盘山,年种年收水浇田……”在祖国版图上,宁夏就像一只展翅翱翔的凤凰,依偎在共和国的怀抱。

  凤凰是幸福的化身。今日宁夏,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各族兄弟姐妹在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团结一心建家乡,同心同德谋发展。

  团结是宝,和谐是福。这种幸福,犹如一支澎湃的“同心曲”,响彻在贺兰山下,回荡在黄河两岸,更萦绕在塞上650多万回汉各族儿女的心头。

  记忆·传承

  有着600年历史的同心清真大寺,庄严肃穆。

  走进大寺,最让人感慨的是那份包容儒、道、佛各家思想文化的和谐理念。

  同心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杨文元兴致勃勃地介绍:“同心清真大寺,记录着一段传奇。1936年10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开启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

  “这是我在宁夏看到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感叹。

  78年前成立的回民自治政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利益,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自治原则。

  当年播下的种子,如今繁花似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日臻完善。

  宁夏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配套法规体系。先后颁布实施民族教育、清真食品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162件;

  拓宽民族干部选拔渠道。目前,全区少数民族干部有11434人,占干部总数的27.3%;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少数民族分别占39.2%、32.1%;

  连续7年实施10项民生计划、为民办30件实事,70%以上的新增财力用于改善民生,造福回汉各族群众;

  ……

  天气晴好。记者来到吴忠市回民中学,正赶上孩子们的课间活动。操场上,男生们一套“张家拳”打得虎虎生风,女生们一组“穆林扇”舞得婀娜多姿。

  “回民中学每年对民族学生降低20分录取,民族学生占67%,这是我们的特色和品牌。”校长苏晓隽自豪地说:“‘张家拳’、‘穆林扇’、口弦、刺绣,近年来学校开设了民族体育、民族艺术、民族团结等多方面的民族教育特色课程,孩子们都很喜欢。”

  吴忠回民中学的发展,得益于自治区从2001年起开始实施的“百所标准化回民中小学建设工程”。近年来,自治区先后投入资金1亿多元,重点建设了160多所标准化回民中小学。汉族学生徐莎,舞得一手好“穆林扇”,还曾代表学校参加过全国表演。

  “你对回族习俗了解吗?”

  “当然,回族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每年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节日……我有很多好朋友是回民呐!”小丫头腼腆地吐吐舌头跑开了。

  为了从小培养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宁夏还在各个学校开展“民族之花香溢校园”“中华民族一家亲”等活动。

  历史记忆,当代传承。在孩子们身上得到充分诠释。

  爱国·爱家

  好制度如沃土,涵养好民风。

  作为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宁夏回族人口230万,占自治区总人口的35.6%。在宁夏,无论在哪里,你都会切身感受到和睦和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在宁夏各族群众中深入人心。

  在宁夏,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俯拾皆是。

  在银川市西夏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燕宝社区”,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社区有两多:少数民族多,社区5017户人,18%是少数民族;另一个就是热心肠的人多。

  回族媳妇缪清就是一位热心肠,去年认了一位“汉族妈妈”和一位“回族妈妈”。记者跟随缪大姐去看望76岁的“勉妈妈”时,勉玉兰老人竟然专门换上了节日盛装,拄着拐杖出门迎接。扶着老人进屋,缪大姐顾不上我们,叠被、整理沙发、扫地,自己忙活了起来。“这是我女儿。”牵着缪清的手,勉玉兰感慨道,“这些年,社区管我,政府管我。去年缪清主动上门认我做亲娘,日子过得好舒心!”

  社区里最热闹的就是逢年过节。每年“春节”“开斋节”“古尔邦节”,人人穿上节日盛装,摆上自家美食,共同欢庆。每月5日是社区民族团结“互帮日”,针对一些困难群众,社区建立了互帮互助机制,对辖区少数民族困难家庭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去年,燕宝社区被确定为银川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社区,社区专门设立了“民族之家文化活动室”,并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进行评比表彰,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居民和睦相处,先后有42户家庭受到表彰。

  “我们这个社区,居住着回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等11个少数民族群众。”今年45岁的马凤花,在燕宝社区当社区党支部书记10多个年头了,这里不光是她工作的“阵地”,更有她挚爱的街坊邻居。马凤花说:“社区是个大家庭,家家户户都和谐文明了,国家才会更好嘛!”

  远在百里之外的吴忠市吴南清真寺阿訇王志凤,对大家与小家,同样有着深刻的理解。

  “国家兴盛,小家才能兴旺,民族才能强大!”王志凤讲了一个令他难忘的故事。一位老奶奶有一次去麦加朝觐,迷失在人群中,语言不通,在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几乎中暑。向警察询问时,老人指着胸口马甲上的五星红旗图案,不停地比划。警察竖起了大拇指,带着老人找到了中国的营地。远远看见飘扬的五星红旗,老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77岁的郝发明在门口就听到了王志凤的故事,边进门边说,老人穿着朝觐归来的蓝马甲,胸口印着五星红旗。“国旗印在衣服上,更刻在我心里。”老人激动不已。

  在吴南清真寺,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排排精心绘制的宣传板上,团结、和谐、稳定等字眼随处可见。“抬头看、低头想,耳濡目染,告诉大家,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王志凤说。2013年,吴南清真大寺在各界支持下,率先开展了国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报党刊、农家书屋等“四进”清真寺活动。

  在宁夏,清真寺既是宗教场所,也是宣讲爱国爱教、民族团结的道德高地。讲经的阿訇们,还是社会和谐的“稳压器”。

  “宁夏是信仰伊斯兰教群众比较集中的地区,目前依法登记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有4300多座,有资格证的阿訇9100多人,平均500多人拥有一座清真寺。”自治区民委主任丁卫东介绍,“宁夏注重发挥宗教人士的积极作用,通过他们积极引导信教群众既念教义经,也念致富经,切实把心思和力量凝聚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致富奔小康上来。”

  发展·民生

  民族团结,发展为要,民生为本。

  2013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2565.06亿元,是1978年的近200倍。2013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9420元,是2005年的近4倍。

  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孙家河村,在回族村民马成虎眼里,发展就是种好大棚,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如今,在汉族邻居王志福的指导下,马成虎的两个西红柿大棚年收入过万元。

  说起孙家河村,村支书杨满福很自豪:4个自然村1910口人,其中回族465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36元。“在我们村,开斋节、古尔邦节已经不只是回族的节日,而是大家共同的节日。”

  在孙家河村,回汉群众互帮、互助、互带的生动场景随处可见。回族群众要翻建清真寺,汉族同胞慷慨解囊积极捐助5000多元。在搭建拱棚时,村民王志福地多人少,马成虎就带领一家子主动帮助王志福干活。

  在灵武市回族商人马生国看来,发展就是要让自己的公司成为世界品牌。从羊绒收购商贩起步,马生国的中银绒业现已成为一家全产业链的国际化上市公司,在境内外拥有10家子公司。

  近年来,在灵武市狼皮子梁、海原县、贺兰县、永宁县、兴庆区移民聚居区,中银绒业先后投入资金8亿元,建成5个年产150万件羊绒针织厂,搭建起移民在家门口打工的平台,先期已安置3000多名生态移民就业,预计项目全部建成后,可解决就业5000多人。

  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惠及民生。

  65岁的回族老人白志强,在固原市西吉县地势最高的红旗沟住了30多年。虽然搬到了城里,但在他眼里,幸福只是一口清甜的自来水。

  “进了城还是缺水,最熬人的一次,10天只能靠打来的两桶水过日子。”如今,住在移民新村,他的幸福成了现实。白老汉拧开家中水龙头,低头喝了一口自来水。他家人告诉我们,通水的那天,老汉捧起水哭了。

  2012年,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正式开工,输水线总长74公里,总投资17.71亿元。通过截引、输水、调蓄,从六盘山泾河引水3980万立方米,将彻底解决原州区和彭阳县、海原县等44个乡镇百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1年以来,宁夏启动了35万生态移民攻坚工程,提出“搬得出、稳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的移民新思路,把居住在不适宜生存、不适宜发展地区的群众搬迁到发展条件好的地区。目前已累计搬迁22.6万人。

  在青铜峡市同兴村,81岁的回族老汉马义俊这样介绍自己:“我姓马,社会主义的义,英俊的俊。”从山大沟深的田老庄乡移民过来,住进政府建设的移民新村,马老一口气说出了无数个好:“住上了砖瓦房,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孩子上学不用再走山路,儿子开饼店一天能挣150元……”

  在马义俊眼里,珍惜眼前的日子就是幸福。同兴村门前的那副大对联,说出了老马的心声:“共产党好,黄河水甜”。

  图表数据来源:宁夏民委 

  版式设计:宋 嵩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27日 06 版)

联系本文记者

徐运平
[留言][博客][微博]
(责编:曹昆、王吉全)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时政要闻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重要理论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5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5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