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安利公益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黄德荫与学员合影
9月19日,第三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在深圳召开。由民政部指导,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与安利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在慈展会上集中展示了培训成果,备受各界关注的年度Top10学员名单同时揭晓,成为展会一大亮点。
双导师制开先河 助学员全面发展
项目开展两年来,累计吸引超过1900名公益慈善从业者报名,并对100名学员进行了培训,学员满意度超过90%,是我国公益慈善人才队伍建设的引领性项目。
“创新的人才培训方式和完善的人才成长体系是成功的关键”,安利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翟明翯介绍,此项目的培训内容始终紧跟行业发展潮流,涵盖了整合资源、内部治理、项目管理、传播倡导等公益组织发展全过程。
双导师制是本年度“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的特色,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主任彭建梅表示,这样安排是为了适应目前公益组织的发展趋势,公益导师提供专业咨询,商业导师支持组织可持续发展,这样公益慈善事业才能更持久,更有效。
主办方还为学员们“牵线搭桥”,促成10对学员所属机构开展项目“联姻”,让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Top10学员脱颖而出 共赢得百万资助
本年度“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继续评选出10位最具潜力的学员,并给予其所在机构10万元的发展资金。主办方根据学员的课堂表现,考察学员在实战中运用新媒体“推销”项目的能力,最后依据专家团的评审意见,遴选出10位优秀学员。
Top10学员分别来自北京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西安市莲湖区残疾人剪纸艺术工作室、广州市志愿者联合会、甘肃欣雨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乌鲁木齐幸福义工社、苍南县壹次心未成年人帮扶中心、上海青翼社会工作人才服务中心、苏州市蓝色天空助困志愿者服务中心和凉山汉达社工服务中心。
今年Top10学员申报的项目范围更为广泛,涉及助残、青少年服务、志愿者培训、社区等方面,“社会创新型”项目渐渐成为青年公益人探索的方向。
学员由芳秋所属的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致力于“为视障人士找回另一双眼睛”。目前在中国,对于大部分盲人来说导盲犬仍属奢侈品,因此该基地明确目标——为全国视障人士无偿提供导盲犬。自2006年以来,基地已培训出70余只导盲犬免费交付视障人士使用,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导盲犬培训技术。
惠娜来自西安市莲湖区残疾人剪纸艺术工作室,他们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工作室计划1年内培训出30名残疾人剪纸艺术家,并助其实现就业。同时,还打造了一套残疾人剪纸培训理论与实践系统课程,开发创新至少4种剪纸作品衍生品,并助其市场化,推向全国。
张莉来自甘肃欣雨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她和同事们长期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与通常的课堂教育不同,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入户指导,为每个家庭量身定做训练计划。目前,该中心已深入32户家庭进行“手把手”指导,不仅提高了孩子们融入社会的能力,同时为家长们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让他们更自信、更阳光、更有勇气来面对孩子的问题。
项目将升级为公益人才的支持性平台
安利公益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黄德荫在现场为TOP10学员颁发了奖金和证书,对青年人参与社会创新给予了肯定。他认为社会创新代表了公益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我们相信,在他们当中,一定会诞生中国未来的公益领袖。”黄德荫说。
2015年,“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将进入收官之年。黄德荫表示,未来项目将升级为公益人才的支持性平台,通过汇聚专家、公众、公益从业者、企业等跨界力量,促进慈善资源的流动,打造一个公益生态系统。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也于当天莅临现场,对项目给予肯定。“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计划通过三年时间,支持我国公益慈善领军人物个人成长,并探索慈善人才培养新模式。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