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院士发表演讲 新华网 曾伟龙 摄
新华网武汉9月16日电(曾伟龙)“研究性大学,从来就不以就业为导向。”9月16日上午,在武汉举行的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三届年会暨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湖北发展峰会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院士表达自己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看法。
他说,清华大学的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开始接受就业引导教育。对此,他觉得太不可思议。“堂堂清华大学,都要引导学生去就业,都让学生脑子里时时都绷着一根弦——叫就业。”
他认为,“研究性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应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是个出口,大学读好自然能就业,你怎么可以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就业是个经济问题,而大学是个培养人的地方。
他指出,其实大学很简单,就是培养人的地方,特别是一所研究性的大学,是培养国家栋梁人才,各界领袖的地方,以就业为导向,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往挣钱多的地方和领域去钻。
当你以就业、挣钱为价值观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教育很失败。连我培养的最好的学生都说:“老板,我毕业后想去金融公司。”如果所有的精英往就业方向走的话,我认为这样的国家会出问题。
“专科学校是培养专业人才,而在大学,是培养大家之才,培养国家领袖的地方,怎么可能是简单的为了就业而做打算呢?”施一公呼吁,中国教育需将技能人才与研究人才的教育方式区分。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是培养精英的场所,不应该把就业作为一个主要目标和导向,大学发展的根本在于多样化。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