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9月8日电(记者詹婷婷)作为新学期“第一课”,淮南文汇学校安排学生们参观了淮南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
“永远不能忘记法西斯的罪行,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一位学生在留言簿上写道。
1938年6月淮南沦陷后,日军疯狂开采淮南煤炭资源,数万名矿工死于非命。为掩盖暴行,日本侵略者在当地舜耕山下挖了三个条形大坑,将死难矿工尸骨抛入坑内,形成白骨累累的“万人坑”。
1968年,淮南市有关部门发掘并在原址上建造了大通万人坑教育馆。从那时至今,政府部门先后8次对遗址进行维修、加固和保护。教育馆保存有日军侵占淮南时期实物罪行资料1000余件、原始文字资料20余份,遗址照片资料50张、绘图资料26份。
现年75岁,参与教育馆建设、接触过多位幸存矿工的李全国告诉记者:“当时的矿工在日本法西斯控制下,过着非人的生活。矿工们像‘耗子打洞’一样在下面挖煤,每天工作长达16个小时,吃的是野菜和霉面做的粑粑,下井只能喝污水。”
那时候由于日军野蛮开采,悲惨矿难经常发生。李全国说,1943年,日军因害怕瓦斯涌进其它巷道,不等矿工撤出,便残忍地强迫封闭井道。那次封闭,使160多名矿工活活闷死。
档案资料显示,仅在1942年秋至1943年春这段时间里,就有13000多具尸骨被抛入坑内。从1938年到1945年9月,日本在淮南煤矿共开采煤炭1230万吨。
9月1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中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名列其中。
在“万人坑”遗址上,已建成安徽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往参观者达1200多万人次。
大通万人坑教育馆馆长李文玉表示,他们今年前些时候已向国家文物局上报了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保护规划的立项报告,争取资金对“万人坑”矿工遗骨进行有效保护。
万人坑教育馆馆园中央的巨幅岩石上刻着“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的醒目标语。李文玉表示:“写这样的标语,不是为了让参观者记住仇恨,而是希望后代人能够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