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沙7月24日电(彭心韫 陆加杰 何晶茹)在三沙市永兴岛渔民村,记者见到了渔民韦昌薪。六年前,听说三沙打渔很有搞头,他和妻子毅然离开了老家广西。如今,他跟妻子两人在三沙一年纯收入接近12万,他说,等到三沙建起初高中学校,就把两个女儿从老家接过来,让孩子们也成为新三沙人。
六年前,韦昌薪从广西老家来到三沙,他介绍,自己以打渔为生,以前跟着老板打工,现在在三沙自己做“老板”,很自由,全年纯收入能有八九万元,一年前,妻子在三沙人民医院的厨房做帮手,每月也能挣到三千多,在这里,夫妻俩的收入算很不错了。现在孩子跟着老人在老家读书,夫妻俩每年回家至少一到两次,韦昌薪说:“这几年三沙变化大,交通比以前方便多了,蔬菜食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空闲的时候把孩子们接来三沙玩,小女儿很喜欢这里。等三沙建起初中、高中学校,我打算把孩子们都接过来,以后,咱们一家人就都是三沙人了。”
近几年三沙投建的项目不少,需要建筑工人,去年,韦昌薪又从老家叫来两个亲戚,在三沙做些建筑工作。四家人同住在一个三十多平米的自建小屋中。
在三沙渔民村,水电的使用并不限量,但韦昌薪说,节约淡水是渔民们世代相传的生存法则。走进家中,韦昌薪向记者展示家里的家电设备:冰箱、电视机、电磁炉、电扇、电饭锅。“这屋子是我自己盖的,能承受住15级台风。不过现在只是当个过渡用房,等政府盖好了渔民楼我们就搬过去。”餐桌上,是韦昌薪一家早上吃过的早饭,黄瓜肉末、清炒菜心和大米粥。“一般的蔬菜在商店就能买到,虽然是贵一点,但该吃的还是要吃的,营养要均衡。”韦昌薪笑着说。
“带你们去码头看看我的船。”韦昌薪提议,说着,他把一辆“发财车”从屋后推了出来。“车是我托朋友在文昌买好,通过琼沙三号运来的,有了车,运鱼也会更方便些。”
要登上韦昌薪的渔船,首先需要爬下码头的悬梯,再跨到两个浮台上,灵活利用摆渡推力,手脚并用,才能顺利通过。七八月海上风浪大,韦昌薪休息的时候就会比较多。“前两天出海的时候捕到了一条四十多斤的鱼,我先攒起来,找个出价最高的再卖出去。不过最值钱的还是龙虾,一斤收购价超过100块。要是每次都能多捕些大龙虾,我挣得就会更多啦。”韦昌薪笑着说。在韦昌薪的小渔船旁边并排还停靠着一排看起来更新的渔船,韦昌薪说,这两年来三沙的渔民也多了,现在长期定居的渔民少说也有三十多家。
回到韦昌薪家时,三沙市工商局的工作人员正巧过来给韦昌薪送来营业执照。韦昌薪说,有了营业执照,自己就不光是个渔民了,还算是个个体工商户,“以后还能做海产品加工、生产和销售,收入还有得涨。”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