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03日03: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浙江省
公路拉近城乡 交通带来发展
本报杭州5月2日电 (记者王慧敏、顾春、江南)人们常用“三头”来形容如今的浙江农村:“公共交通到村头,硬化路面到地头,超市到门头。”日益完善的农村交通网络,不但让农民“出门有路,抬脚上车”,还一下子拉近了城乡距离,使浙江成为我国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浙江多山,过去人们用“汽车跳,浙江到”来形容浙江行路难。2003年以来,浙江启动“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农村公路里程由2003年的3.6万公里提高到2013年的10.4万公里,年均增长30%。近3万个行政村全部通上等级公路并实现路面硬化。浙江80%以上的村民15分钟之内可到达乘车点,到乡镇集贸市场的时间减少约70%,到县城的时间减少65%,每年减少车辆运输成本约2000万元。
乡村公路带动了农民增收。公路推进到哪里,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浙江公路沿线近1/4的农民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泰顺县新浦乡潘山村杨梅大户梁碎海深有感触:“过去卖杨梅靠肩挑,一半以上烂在路上。如今通了公路,经销商车开到门口收购,年年抢购一空,所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武义县58个“康庄工程”项目建成后,全县基本实现了1小时交通圈。随着通往发达地区的公路越来越畅通,一拨拨来自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游客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武义从一个山区小县一跃跨进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圈”。据悉,受益于农村公路建设,10年来浙江全省农民增收超过800亿元,拉动GDP增加值超过1300亿元。
随着路的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快速蔓延,城镇化步伐大大加快。建路后,浙江17.3%的行政村房屋建设增加,21.8%的行政村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浙江的城镇化率从2002年的47.5%上升到了2012年的63.2%。2013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16106元,已连续29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城乡差距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1∶1。
铺就农村美好生活康庄大道
——访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
本报记者 王慧敏 顾 春
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公路发展的重视,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深有感触:“浙江农村公路发展能有今天,凝聚着近平同志的心血。”
“过去十年浙江农村公路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化说明,农村公路离农民越近,闭塞和贫穷就会离农民越远。”夏宝龙说。
夏书记回顾了浙江公路建设的沧桑:浙江“八山一水一分田”,崎岖的地形,让偏远山区通路曾是梦想。200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书记的浙江省委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决策部署,由此拉开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当年9月,习近平同志到浦江县下访接待群众,群众的心声就是盼望农村公路发展!为此,次年“千万村工程”工作现场会上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将建乡村公路、清万里河道、抓农民饮水等举措需纳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从此,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开展通乡通村公路建设。2011年底,全省实现公路“村村通”。截至2013年末,全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10.5万公里,年均增长近30%,占全省公路里程的91.3%,行政村班车通村率达93.6%。
“浙江的经验是,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结合起来,农村公路就能成为富民之路、利民之路。”夏宝龙说,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为繁荣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奠定了基础,注入了强大动力。有了这样的基础和动力,政府顺势而为,合理引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浙江始终坚持民意为先,在农村公路建设中以人为本,倡导由民主张、由民管理、由民支撑、由民监督、由民评定五个原则,受到群众拥护。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改善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渠道,促进了效益农业、乡镇工业和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夏宝龙介绍说,浙江坚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国有和民营齐发力,深化农村公路建设管理领域改革,积极探索具有农村特点的公路运行和发展机制。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农村客运蓬勃发展,农村公路真正成为大交通网络中灵敏的“神经末梢”,为惠及农村更优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更高的收入、更快的物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强调:“通乡通村公路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建好了路还不够。农村公路运营好,对农村的辐射和服务才能好,也才能不断延伸幸福民生之路。”
《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03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