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0日03: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足不出村,就能将自家农产品销往五湖四海……在修文县久长镇茶山村,这一设想有望变为现实。
在3月初举行的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上,采禾国际集团与修文县签约,在茶山村开展新型金融服务、农事体验旅游、涉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等“美丽乡村”供销合作经济综合创新先导区建设。
与此同时,微软、华为、百度等众多国内外IT行业顶尖企业与贵州达成诸多合作项目,签约金额达500多亿元。
人们印象中长期以来贫困落后的贵州,如今抢滩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
“如果30年前错过了广东、浙江的投资机遇,今天一定不能错过贵州。”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如此表示。
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守着青山绿水苦熬”的穷路
从毕节市大方县驱车南行,约10分钟车程,便到了羊场镇穿岩村。
过去的穿岩村,“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栽种一偏坡,收回一小箩”。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为走出这一恶性循环,从2000年起,穿岩村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现在已有4400多亩坡耕地重披绿衣,森林覆盖率由18.6%提高到68.15%。
退耕还林后,“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种药、栽果、养畜……2013年,穿岩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00元。
在贵州,与九成山地和丘陵面积相形的是,48%的森林覆盖率、近4800种野生动植物,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奇绝壮美的溶洞石林、峡谷瀑布景观,17个世居少数民族汇聚了璀璨多姿的原生态文化……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形态和身居内陆的自然区位,既给贵州储备下了丰厚的生态文化资源,又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道路上伏下了种种羁绊。
时至今日,按照2300元的扶贫标准,贵州还有700多万贫困人口,仍然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积最大、贫穷人口最多的省份。
如何处理好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有人说贵州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发展不可避免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发展要宁慢勿快,否则得不偿失;也有人说,贵州为了摆脱贫困,必须加快发展,付出一些生态环境代价在所难免。
“这两种观点,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都是不全面的。”省委书记赵克志表示,作为已进入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重要阶段的贵州,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守着青山绿水苦熬”的穷路。“既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快速发展,同时又确保不破坏生态环境,走出一条追赶型、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确保2020年与全国实现同步小康。”
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8007亿元,增长12.5%,增速居全国首位。与2010年相比,2013年全省经济总量接近翻一番,公共财政收入翻一番多。
经济数据光鲜,绿水青山安在否?深入实施《贵州省生态建设水利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全省出境河流断面水质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PM2.5平均值在50以下,空气质量保持良好。
保证发展速度不减,守牢生态屏障不退。这是贵州人的“两条底线”。
平衡发展加速和生态保护
“以前,公司有两根烟囱,火光冲天,像两根火把一样,每年向空中排放的黄磷尾气大概有1亿立方米。”贵州国华天鑫磷业有限公司周正权说。
公司先后去云南、四川、江苏等地取经,最终,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新型工业这一思路浮出水面。与天津大学共同开发利用黄磷尾气净化提纯CO羰基偶联合成草酸酯、草酸加氢制备乙二醇技术,尾气利用每年为公司创造产值近2000万元。
窥一斑而见全豹。面对加快发展的压力,贵州的决策层和民众头脑清醒:生态环境资源是贵州最大的优势,绝不能以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既是中央对贵州的要求,也是贵州人民的理性抉择。
2013年,已连续举办4年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国内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
后发赶超,贵州对战略新兴产业“青睐有加”。2013年11月26日,毕节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得科技部正式认定,目前已引入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项目6个,总投资在200亿元以上。
今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贵州贵安新区。随着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中国移动(贵州)数据中心、中国联通(贵安)云计算基地、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集中落地,外界开始对贵州“刮目相看”。
转型升级,贵州对传统产业改造坚定不移。
提起贵钢,贵阳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对“大厂”的羡慕,工资、福利;恨的是城区东南角腾起的污染“黄龙”,油榨街口拥挤的交通……
去年11月,贵钢电炉炼钢厂正式停产,陆续搬迁到修文县新建的生态环保新特材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继续生产。
贵钢公司董事长胡支国介绍,贵钢新特材料循环工业基地拟投资达百亿元以上,到“十二五”末将实现年产150万吨优特钢制品,年产值上百亿元。
淘汰落后产能,坚守环保红线,贵州态度坚决:所有园区,必须配套环保设施;新上项目,必须符合产业调整要求;有重金属污染的化工项目,坚决不上;不再新上火电机组。近3年,全省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230万吨,为“绿色经济”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只要思路对头、路径对头、方法对头,在加快发展中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环境,完全能够实现发展与生态、富裕与美丽的双赢。贵州这几年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省长陈敏尔言语中透着自信,贵州将持续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
共享生态红利、绿色福利
在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马头村松树林村民组,村民们长期以来守着青山绿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去年,乌当区依托松树林组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挖掘布依族村寨的特色,将之打造为乡村旅游精品点,吸引了贵阳周边众多游客慕名前来。
现在,松树林村民组50多户人家,有一半开办了“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其中,经营得最好的年收入能超过60万元。新堡乡党委书记班举明说,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在家门口创业。
无论是加快发展还是保护生态环境,说到底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在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泉坝乡泉堡村,全村194户人家像撒豆一般散落在深山里,交通甚至吃水用电都是大麻烦,几亩薄田都在山后,用村民谭青霞的话说“来回背两筐苞米天就黑了”。
去年,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的消息传来,没有犹豫,谭青霞家第一批填了申请表,在乡政府旁获得了40平方米的土地,一年时间,就建起了一座二层小楼。
生态移民搬迁,一方面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另一方面,也让这些生态脆弱的地区得以休养生息。根据规划,到2020年,将有47.71万户204.3万人告别祖祖辈辈劳作过的坡耕地,陆续到泉坝这样的1041个移民安置点开始新的生活。
坐拥青山绿水,贵州想方设法让老百姓共享“生态红利”“绿色福利”。
上世纪80年代初,百花湖畔的朱昌小镇零星散布着170余个大小煤窑和140余户酿酒小作坊,邻湖村的老百姓以打鱼为业,日子过得也算“红火”。
为了保护贵阳市民的大水缸,1996年《贵州省红枫湖、百花湖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颁布实施,网箱撤了、煤厂关了、酒厂也逐步减少。朱昌镇经济社会发展一度陷入瓶颈,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朱昌镇打造生态环保农业促农增收——高寨村已建成2000亩白茶基地;赵官村建起了蔬菜示范园区,青龙、茶饭、长冲几个村子的金秋梨、酥李和樱桃种植也初见规模……去年7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永久会址落户朱昌,是对这个小镇最大的肯定和褒奖。
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回望贵州走过的道路,印证着这样一个道理——自觉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绿水青山一定能带得来金山银山。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20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