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刘志刚:难忘南极的科考时光

2014年02月22日08:56    来源:气象局网站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刘志刚:难忘南极的科考时光

图为大雪过后,刘志刚在清理百叶箱内的积雪。许淙摄影

  “80后”的刘志刚看起来有些少年老成。2003年开始从事地面气象测报工作以来,他6次获“中国气象局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11次获“河北省气象局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在2012年全国遴选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过程中,刘志刚凭着过硬的业务技能和良好的身体素质通过了层层考核,于2012年11月28日启程前往南极,实现了他的南极科考梦。他也成为长城站建站29年来,秦皇岛市赴南极科考的第一人。

  中国在南极共有4个科考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刘志刚和其他46名队员就驻守在长城站。根据科考项目需要,包括他在内的13名队员要在这里熬过8个月的漫长冬天。

  刘志刚的任务是负责长城站所有气象资料的采集和气象仪器的维修维护,同时每天进行4次观测,并向中国气象局和国际气象组织传输数据。除了每天的观测、发报,刘志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维护和修理仪器。

  从长城站的宿舍楼到地面气象观测站不过60米,每次采集数据的时间也不长,但要安全完成,也并非易事。长城站的冬季从3月中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中下旬,入冬后气温常常接近-30℃,日照百分率也只有11%左右。南极气候多变,每次去记录数据或维修,他都要“祈祷”天气千万不要“变脸”。长城站全年平均湿度为90%,由于空气中含有大量盐分,所以对金属仪器腐蚀得很厉害。而且因为风大,仪器里经常被吹满积雪,影响正常运行。维修仪器本身并不复杂,但要在低温环境爬上10米高的风杆去操作,就不那么简单了。“我爬上去只带一根绳子,再用绳子把需要的工具拉上去,就怕突然来大暴风雪。”刘志刚说道。

  2013年8月14日,刘志刚和其他队员经历了打破长城站纪录的一次持续8天的暴风雪。大风把科研楼的外门吹开了,站长组织刘志刚等4个队员一起去抢修。4个人顶着大风爬过去后发现无法修理,只好用一块100多斤重的大冰坨子顶住门。可是没过多久,冰坨子也被风吹走了,门还是没保住,科研楼外墙的铁皮也被吹跑了一条,还划断了电线,整个站区一片狼藉。

  眼看到了观测的时间,暴风雪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数据不能漏啊!和站长报告后,我就趁着风小的空隙,背着仪器,带了一包方便面,进了科研楼。”刘志刚回忆道。之后风速一直不减,被掀开大门的科研楼内温度已近冰点。在科研楼里,刘志刚全面修复了被损坏的仪器,按时进行了数据采集和发报。20日1时发完报,刘志刚就找了个安全的仓库,抱着电暖气睡觉了。一天一夜,刘志刚只吃了一包方便面。回来听到队友说起大风的超强威力时,他才感到后怕。虽然他“不顾人身安全,冒失的发报行为”被总部领导一顿批评,但他觉得值:“这么大的风,数据一个没漏!”

  不过,极端天气和恶劣环境并非南极的全部。“南极是个孕育神奇的地方,从冰山上掉下来的冰盖,比雪龙船还要大。”刘志刚形容道。他带回来的照片中,有幻彩的极光、夜色中的站区、平静蔚蓝的海面、清澈透明的天空、神奇巨大的冰盖,还有憨态可掬的海豹、成群结队的企鹅、形态各异的海鸟,这一切,都构成了南极特有的魅力。

  日子过得说快也快。在这样的生活中,刘志刚完成了一年多的科考工作,被总部领导誉为“最优秀的观测员”。“我曾经想过,这地方,我可不想再来了,但是临走的时候,眼泪还是忍不住流了下来。”2013年12月16日,离开南极的那一刻,看着生活了一年多的地方和朝夕相处的队友,大家心里都有着说不出的滋味,有顺利完成工作后的放松,也有离别时的深深怀念。

(来源:气象局网站)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