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决定,向社会公开国务院各部门目前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以锁定各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底数”。
首次“晒”出权力清单,亮出“权力家底”,中央政府一出手就充满了诚意。据统计,截至20日,除了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外,75个国务院部门中,有47个部门公布了目前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占总数的62.7%。预计两会前国务院下属各部委将全部公布。
在此之前,国务院刚刚再次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事项和18个子项。这是本届政府第五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上去年取消和下放的22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与成立之初作出的承诺相比,“任期内将1700多项中央级别的行政审批事项削减三分之一左右”的目标已经完成过半。
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央政府一直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当头炮,勇于“割自己的肉”,将审批权限范围不断收紧,开门搞改革的信念越来越坚定,迈向“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的脚步越来越稳健。
如果说,积极地简政放权,是大势所趋,那么,国务院日前决定向社会公开各部门保留的行政审批清单之举,就显得格外“主动、积极”。
今年1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部门公开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公开内容包括:项目编码、审批部门、项目名称、设定依据、审批对象,以及收集社会各界对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意见的具体方式等。
可以预见的是,“晒”出权力清单只是第一步。本届政府对公开权力清单的作用给予了深远的“用意”。不仅仅是简政放权的升级措施,更是保证之前的改革成果能得到巩固。同时,公开不是最终目的,公开是为了让百姓、企事业单位进行反馈,这些项目该不该由政府审批,以及如何才能让审批更加便捷高效。
另外,“晒”出权力清单的也将不仅仅是中央政府部门。李克强总理日前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作报告时指出,要“逐步建立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
当权力清单成为制度,“深化改革”在政府管理体制方面才能真正得到落实。(李海霞)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