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深夜,街上行人渐少,郭玉晶一家开始收拾鞭炮摊,准备在烟花爆竹解禁的最后一天结束后回家。周边烟花还在不断绽放,从元宵节下午五时左右一直持续到现在,其密度甚至超过了马年除夕夜。
郭玉晶经营鞭炮生意有4年了,今年她的摊位设在长春生态大街上,周边遍布居民区。在郭玉晶眼里,当天持续的鞭炮声更象是“最后的疯狂”。因为尽管最后一天迎来个销售高峰,但难以挽回整个春节期间连成本都未收回的局面。
马年春节,对于是否要禁放鞭炮以换取良好空气的讨论在中国各地都前所未有地激烈进行着。环保意识增强的民众自觉在减少购买和燃放,官方也在不遗余力地倡导“绿色春节”。
不过在郭玉晶看来,这并不是鞭炮遇冷的唯一原因。
“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还热衷放鞭炮了。”郭玉晶一边将剩下的鞭炮存货搬上车,一边说,来买鞭炮的多是中老年人,一般购买的金额在几十元人民币左右,很少见到“出手阔绰”的年轻人来光顾生意。
近些年,人们不断在谈论“年味”越来越淡,与之对应的是,时下年轻人春节的过法有了更多的选择,鞭炮也不再是不可或缺的“年味”。
“90后”王跃就认为,与在家中守岁相比,他更愿意和家人利用春节假期旅游,“春节给了我们团聚的机会,不管在哪,一家人在一起是最重要的,这其实也是对传统守岁的一种发展吧。”
对此,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表示,烟花爆竹是年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安全、适当的燃放是必要的,同时应该引导人们认识更多面的“年文化”。(陈博宜)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