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省海洋渔业厅根据省食安办通报,近日在洋浦近海海域出现不同程度的死鱼现象,组织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等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查监测。
2月9日下午,2个工作组到达洋浦和儋州海头两地。现场发现,在洋浦港近岸海域有呈条状分布的藻类聚集带,水色呈棕红色,无腥臭气味,礁石滩上有少量死鱼。海头港近岸海域,水色较为混浊,略有腥味,有零星的死亡贝类和沙虫。据群众反映,2月3日起海头港北港灯标往洋浦海域方向开始出现零星的小鱼死亡现象,2月8日开始出现了贝类和沙虫等海洋生物死亡。2月9日,港池内藻类密度较大,2月10日上午观测时密度明显较小,现场判断原因为2月9日晚上气温突变所致。
10日上午,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在洋浦和海头布设了7个监测站位。结果显示,监测海域中的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球形棕囊藻(一种赤潮生物),密度超过了球形棕囊藻密度基准值,最大超出10倍,监测海域水质变差,局部为四类,洋浦至海头一带海域因球形棕囊藻异常繁殖引发了局部赤潮。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龙丽娟介绍,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产生的机理很复杂。目前已知中国沿海海域能引发赤潮的生物有150余种,在适宜的营养条件和水温、气象、盐度、水文条件下,某些赤潮生物会大量繁殖,引发赤潮,死亡后造成水质恶化。生物赤潮的预防是一个世界难题,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加强监测预警,发生赤潮后及时避开事发海域。球形棕囊藻是我国南部海域常见赤潮种,每个群体呈半透明囊性小球状,直径随其生长期大小不等,最大可长到100毫米左右甚至更大,每个群体内(即囊内)则是许多个单细胞个体。大面积棕囊藻的生、消可长达几个月。其危害在于该藻球形群体外围具有一层柔软的胶质被且藻体含多糖,粘稠度大,当大量繁殖形成赤潮时,其粘液便紧紧贴在鱼鳃上,影响鱼的呼吸和摄食,致使鱼类窒息缺氧而死亡。
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主任周涛高工分析,每年春季,球形棕囊藻在海南西部海域形成优势种群,在适宜的条件下易诱发赤潮,今年春节期间气温持续偏高,引发了本次局部海域的赤潮现象。根据现场观测和监测分析结果,目前赤潮规模不大,但需要加强监控。同时,建议当地渔民在捕鱼作业中注意避开赤潮区域,海水养殖户增加水体打氧操作。因赤潮造成的鱼类窒息死亡易在水中腐烂变质,提请民众不要取食这些死亡鱼类。
省海洋渔业厅总工程师潘骏表示,海洋渔业部门将密切跟踪本次赤潮发展,相关技术单位正在开展进一步的监测,有关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发布。目前,各市县已对打捞上来的数百斤死亡鱼类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省海洋渔业厅已要求沿海市县加强对相关海域的监控,严禁打捞此类死亡鱼虾上市流通。(盛宣)
(来源:海南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