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将坛里人气旺
“我都30年没回过汉中了。以前汉中城狭小脏乱,就像个小山城。当时的拜将坛也被各类小贩、玩杂耍的集市所包围,哪能想到现在文物保护及周边建设搞得这么好。”马年正月初一,在位于陕西汉中的拜将坛遗址景区内,从北京回乡的孔女士激动地说。当日,该景区里挤满了前来祈福求安康的市民、游客,一下子缤纷了冬日里寂寥的岭南古城。
汉中拜将坛是西汉时期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史载,公元前206年6月前后,汉王刘邦听从萧何举荐,“择良日,斋戒,设坛,具礼”,拜韩信为大将,北征东进,奠定了汉代基业。拜将坛是当年拜将的“坛场”遗迹,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旅游活市”战略的带动下,2008年,占地5万多平方米的汉中拜将坛遗址景区开园迎客,成为市民和游客访古游玩、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按照习俗,汉中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因此许多市民来拜将坛既赏花灯、看社火,还能祈福。随着近年来拜将坛遗址景区硬件条件的不断提升,正月里到拜将坛祈福求安康,成了不少汉中市民的新习惯、新年俗。“新年来拜将坛就是图个吉利,求全家人一年的平安和健康!”一位抱着孩子的妈妈高兴地说,“现在拜将坛景区建得很漂亮,正月里有庙会、灯会,新年不来这儿去哪儿?”
“拜将坛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历史物证,也是汉中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之一,名气大得很。”一位在拜将坛广场健身的大爷说,“以前拜将坛景区很小,里面甚至还有菜园子,现在拜将坛一年比一年美了。这里还经常举办拜将仪式展演、庙会等活动,简直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大观园呀!”
当便捷的交通缩短了城乡的距离,当富裕的人们开始关注精神层面的愉悦,拜将坛的再度兴盛也就不足为奇了。据悉,作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汉中市汉台区,正借力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秦岭巴山腹地独有的生态资源以及愈来愈便捷的交通条件,迈上实力汉台、宜居汉台、人文汉台、和谐汉台的陕西强区建设之路。
古城正定逛腊会
“解放初俺们参加腊会举着灯游走的时候才十几、二十几岁,城里头几条街上的小青年自置家什,敲锣打鼓唱着《庆丰收》、《大过年》,浩浩荡荡绵延几里地。”家住河北省正定古城太平街,今年已75岁的赵世平回忆起自己当年组织腊会队伍的情景,声音里充满了力量。
正定的民间腊会,是一项在农历除夕时举行的“守岁”娱乐活动,人们为度过年三十长夜,庆祝新春的到来而进行长队游走。每年除夕夜起会,正月十四落会。各道腊会一般是天黑开始,队伍前有一人鸣锣开道,后边紧跟着是鼓钹助阵,称为闹年鼓。鼓队之后是灯,一字相接,少者10余盏,多则几十盏。灯队后面是乐队,吹奏的乐曲优美欢快,表达人们迎新春、庆丰收、祝平安、兴家业的喜悦心情。
正定的腊会始于清代,最兴盛的时候全县城有腊会23道,城内各街道及县城附近村庄都有自己的腊会队伍。当初只是十几人提灯拜佛,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慢慢有了辞旧迎新的性质。虽然腊会是一个松散的民间自发活动,但和正定县其他民间花会组织一样,也有会头。会头一般是自愿担当,人多时就抽签排队,轮流担任。据说,从前各会头家门上都用黄纸写一对联,横批为“全神会”,后来改为在门两旁各挂一个大红纱灯为标志。
有腊会的村街要互换帖子,凡是互换了帖子的村街灯会队伍都要互相转到。以前城内及附近各村庙宇较多,腊会队伍所到之处逢庙必拜,还有一番祭拜仪式,俗称拜会。每年正月十六晚上,腊会队伍在本街游行完后,腊会的灯笼等一切物品会被送到下一年会头的家中,叫送会。有时两支以上腊会队伍相遇,双方鼓乐都要暂停,待队伍互相错过之后,鼓乐才能重新开始,以示互相尊重。
正定腊会至今已有数百年,2009年入选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寨坡会芦笙响亮
2月2日(正月初三),广西柳州四荣乡田头苗寨开坡会。
从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城进入四荣乡田头苗寨的山路九拐十八弯。一大早,长长的车队已经在进山的路上蜿蜒行驶,张琳的车就在这条车龙之中。张琳在融水生活多年,后因工作调动离开了融水,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参加过苗寨的坡会了。对张琳来说,20年后的苗寨坡会既熟悉又处处透着新意。
吹芦笙、跳踩堂舞、打油茶、行歌坐妹、扮“呀变”、打同年……这些都是坡会的传统节目。“坡会是融水最特别的年俗。在融水苗族有个习俗,正月初一既不吹芦笙也不出门,初二可吹芦笙不出村,而初三到十七,则是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少集体出动,四处赶坡会的时间。”张琳说,春节期间,融水的各个乡屯会轮流举行大大小小几十个坡会,形成一条完整的坡会链,当地人根据日期排序把这些坡会以“三坡”到“十七坡”来命名。而其中最热闹的要数安太乡的十三坡和香粉乡的十六坡,每年都有上万人赶坡。
二十来岁的苗妹潘鹏丽早上7点就起床,穿上苗族的节日礼服,邀上要好的姐妹早早来到村里的大榕树下,这时人已经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凡有坡会必有芦笙踩堂。清脆的曲声高亢悠扬,由吹芦笙吹得好的苗哥相继演奏《迎宾曲》、《借路曲》、《欢庆曲》等,几十个苗妹围圈起舞,场面热闹。
“我们从开始会走路就来踩堂,跳了十几年。”潘鹏丽说,传说以前苗族实行远距离的外婚制,由于交通不便,苗寨的年轻男女很难认识别村的同龄人,坡会则给他们提供了自由交流的机会。年轻的小伙子通过吹芦笙展现自己的才华,而美丽的苗妹则经由踩堂舞吸引别人的目光。现在年轻人有了更多认识和了解彼此的机会,吹芦笙和跳踩堂舞也更多用来加深亲朋好友的感情,烘托节日气氛。
伴随嘹亮的芦笙曲,一群打扮怪异的“呀变”蹿到田间地头。只见他们全身上下穿着破烂的衣服,身披麻袋和稻草,用破布将头脸蒙起,追逐和拥抱有福之人。一位姓石的“呀变”说,“呀变”的意思是野人,也称为“芒篙”,由村里品德端正、口碑好且身强体壮的小伙子扮成,象征着正直、友善、勤劳、勇敢、长寿,被他们拥抱寓意着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2006年,苗族系列坡会群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班子”说年俗
在湖南长沙的方言里,那些通晓过去习俗的长辈被称为“老班子”。“老班子”不仅是长沙人对长辈的称呼,也是对守护祖宗规矩的老人的敬称,与人辩驳时引上一句“老班子说”,效果等同于引经据典。长沙县福临镇影珠山村84岁的陈正国老人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老班子”,但他已经5年不再“开财门”了。
在湖南,“开财门”的年俗分布广泛。年三十晚上,压着零点的钟声放一挂鞭炮,然后关上大门,谓之“关财门”,意为让去年的财物蓄积在家中,不再流出;正月初一早起,再放一挂鞭炮,少数民族地区还由男主人抱着一捆柴进门,表示新的一年开门纳财。因此,在湖南农村,除夕夜最热闹的莫过于新旧交替的子时,届时千家万户鞭炮齐鸣,一家人说话都听不清,彼此只能靠手势交流。正月初一开完财门后不能扫地,那意味着把财气扫地出门。如果非要扫地的话,只能用松树、柏树枝叶从外往内扫,意为“清清白白生财”。“即使是‘开关财门’这样简单的求财仪式,老祖宗也不忘记告诫子孙谋生要走正道。”陈正国说。
近年来农村地区坚持“开财门”的家庭越来越少,子时的鞭炮声听来也越发稀落。陈正国谈到这一现象时毫不惋惜:“‘老班子’的规矩用来教人向善,污染环境、封建迷信等迟早是要消失的。‘开财门’放鞭炮的年俗可能会消失,但年夜饭这样积极易行的好年俗不会消失。以前‘开财门’放鞭炮图吉利,现在我鼓励村里人去文化站热闹,跳广场舞、打太极拳,少打麻将多看书。不合适的老规矩要淘汰,家家户户还会诞生引人向善的新年俗。”陈正国说。
根据长沙“老班子”传下来的规矩,灶君腊月二十四要上天给玉皇大帝报告每户人家的善恶,而壁上的灰尘则是灶君涂画在墙壁上对家庭所做事情的记载,如果把扬尘扫掉,灶君上天就只能言好事,下界也可以免遭殃,因此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忙着搞卫生。“洒扫庭除是中华民族待客的基本礼仪。过年了客人要来,让大家打扫干净迎接客人,才有了‘二十三打扬尘,不过邋遢年’的说法。哪个小孩听了这个故事不是高高兴兴帮家里搞卫生呢?”陈正国说。
(参与采写:秦毅、张晓刚、郭凯倩、杨国勇、祁彦利、易添麒)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