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烟花易冷,文化弥新

2014年02月06日16:52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烟花易冷,文化弥新

  新华网杭州2月6日电(陈晓波 商意盈)今年春节,一些城市实施烟花爆竹燃放的新规,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在杭州,由烟花爆竹引起的火警、伤情较往年有所下降,空气污染程度也有所减轻。北京市委市政府还致信感谢市民,夸赞“广大市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首都的空气质量尽一份责,充分体现了首都市民热爱首都的主人翁精神”。

  春节该不该放烟花爆竹,说起来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对于持不同观点的人而言,回答都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这既反映出共识形成之难,也反映出传统影响之深。但是,究竟是传统的什么方面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人们在哪些方面统一了看法,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分歧?这些乏人问津的问题或许有助于我们深化认识。

  不少人以传统习俗之名反对烟花爆竹限放禁放,但传统习俗并非一成不变。王安石曾作诗记录过年的喜庆气氛:“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如今,人们仍在燃放爆竹,并进一步发明了环保烟花、电子鞭炮,但饮屠苏酒与更换桃符的习俗却早已为人们所淡忘。然而,春节并未消失,过节的方式也在不断丰富。观看春晚、短信拜年、春节旅游、微信红包等已经或正在成为新的过节方式。

  为此,我们应当区分传统习俗的表与里,即方式与文化。传统习俗的表现方式与其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因素息息相关,也可能因不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遭人诟病,甚至退出历史舞台,但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却因普世而历久弥新。

  回到春节的话题,过年的方式一直在变,但追求团圆、欢乐、喜庆的年味却未曾变过。对于过年的方式,我们应抱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更加理性的认识,让过年方式适应进步的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民心所向,旧俗会自然更替,新俗会应运而生。

  几年前,一些城市烟花爆竹燃放由“禁”改“限”,被视为对民意的尊重,而今,急剧恶化的自然环境深刻地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越来越多的民众赞成紧缩烟花爆竹燃放,支持环保烟花、电子鞭炮。过一个更加环保的春节,符合时代和民众的要求,契合当下欢乐喜庆的气氛。谁能说,这不可能成为一个新俗呢?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