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马年马上好 农家春来早

2014年02月05日07:2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马年马上好 农家春来早

  2月4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广西百色市靖西县新靖镇亮表村的农民在驾驶农机覆盖地膜,开展春季农业生产。

  赵京武摄(新华社发)

  大棚春日忙

  本报记者 单保江

  2月4日,农历正月初五,立春之日。

  上午8点半,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慈埠村村民孙英杰早早赶到了自家的冬暖式大棚,“农活不等人。”这几天,孙英杰一直在忙着给大棚里的西红柿打杈整蔓,虽然很忙,却没有影响孙英杰的好心情。孙英杰说,去冬今春行情好,光是卖西红柿,她就已经挣了近6万元。她家种的这茬西红柿,从头年8月到今年6月生长期10个月,2亩棚能收获西红柿2万多公斤,一个生长期算下来,纯挣八九万元“不在话下”。

  离孙英杰大棚不远处的另一个大棚里,苏小宝两口子在忙着收割自己种的“独根红”韭菜。“过年蔬菜吃的就是一个新鲜,我们专门割长势最旺的一垄卖。”苏小宝告诉记者,春节前他们家的韭菜价格最高时一斤卖到了80元,他的9分韭菜棚一年能纯挣5万元。苏小宝说,“我的有机韭菜质量绝对杠杠的!连杀菌药都不用,拔草也是靠人工。”

  记者注意到,慈埠村不少大棚里都有忙碌的身影,种的也大多是有机蔬菜。慈埠村村支书潘宗光正在大棚外组织村民包装蔬菜,他告诉记者,“年三十村里刚往济南发了一车蔬菜,初三一大早又发走了一车。”潘宗光介绍说,他们村合作社和济南代理商签了合约,蔬菜销往济南银座等超市和居民社区,全村260户社员的300个冬暖式蔬菜大棚,一年可带来近2000万元的收入,“种植户白天忙,大都是晩上才走亲访友,基本上每年都这样。人勤春来早,今年指定还会有好收成。”

  乡村飘书香

  本报记者 刘 成

  窗外寒气逼人,室内春意融融。农历正月初五,立春。山东省即墨市大信镇大金家村的“农家书屋”里,前来读书看报的农民络绎不绝,或查阅农技知识,或浏览致富丛书,小小的“农家书屋”俨然成了农民充电的知识储备库。

  村民金丕英是农家书屋的常客,她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俺村书屋有科技、种植养殖、小说、养生等8大类的8000多本图书,并且每年都更新。平常村民都喜欢来这里,聚在一起看书长见识,对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很有帮助。”

  在即墨,得益于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农民到农家书屋“充电”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在店集中心社区北官庄村的农家书屋,书柜里、桌子上摆放着各类书籍、报刊。村民宋开忠正捧着一本《葡萄高产管理技术》津津有味地看着,“以前种地不懂科技,只是碰运气、等收入。”宋开忠对记者说,“今年,我要利用新技术,让我的‘金手指’葡萄再增加些产量,创个高收成!”

  书屋里,几名返乡的农民工也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借阅法律等书籍正在阅读,他们说,“以前在外打工,不知道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现在有了‘充电’的地儿,要多看看法律的书,不能再吃不懂法的亏了。”

  书屋里泛着浓浓的书香,看着身边忙着充电的后辈,店集中心社区前河头村70多岁的于春善老人颇为感慨,“今年春节,村里打麻将的少了,读书的多了,这是‘农家书屋’给咱农村带来的新气象。”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