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

 浙江美丽乡村 

十年蓝图 接力耕耘

本报记者 顾 春

2014年02月03日03:12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新年到了,在浙江省义乌市河山镇五泾村俞家湾,游客络绎不绝:感受唱越剧、打年糕、杀年猪等新年民俗,看看这里的清清溪水,以及犹如水墨画般的树影。义乌714个行政村中,有398个获得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称号。

  不只是义乌。在浙江,随处可见的美丽乡村已是响当当的“金名片”。

  根治农村环境,打通城乡界线

  2003年,浙江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但富起来的浙江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并没有相应提高,“脏乱差”随处可见:河道满眼污水,垃圾到处堆积,下雨天一脚泥泞……

  不根治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重大决策:坚定不移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具体目标为:2003年至2007年,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000个以上、完成村庄整治1万个左右;2008年至2012年,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等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13年到2015年,全省70%的县达到“美丽乡村”目标。

  10年来,循着这张蓝图,历任浙江省委、省政府接力耕耘。

  中国美院、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的专家对全省所有乡村进行了系统规划;“千万工程”进展成为每年考核各级干部的重要指标;示范整治的点定在哪里,相关部门的服务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

  城乡打通了。绍兴市柯桥区建设农村新社区,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城乡区域共享。于是,最远的山村也通了公交,在村口的连锁放心店,村民买到的货品跟城里超市一模一样。

  规划有序了。乐清市黄塘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村里特地请市规划设计院设计规划,定下了村北的“生态农业区”、西北的“文物保护区”、东北的“温泉旅游服务区”、淡溪水库下游的荒杂地和原居住区综合形成居住区等划分。

  经济发展了。置身义乌市百姓农庄,碧水环绕,花香怡人,游客接踵而来,悠闲垂钓,品尝新鲜的水果蔬菜。义乌引进20家农业企业,建成一批百姓农庄这样的现代休闲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绿色农业齐头并进,老百姓在家门口轻松致富。

  农村环境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浙江至今已完成2.6万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整治率达89%,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3%,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62.5%,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尊重农民选择,赢得农民支持

  10年绘就“美丽”蓝图,秘诀在哪?“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切实捍卫他们的民主权利,就能赢得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浙江历届领导一直秉承这样的理念。

  绍兴市柯桥区孙端镇皇甫庄村有一座垃圾山,臭气熏天,年代久远到没人说得清起源。这么多年,村民们宁可紧闭门窗,任凭村干部一遍遍劝说,清理垃圾的建议一直无人响应。

  “千万工程”开始后,村委会把“如何整治村庄”的问题交给村民自己决定。这回大家异口同声:“先搬垃圾山”。村民们用手推车一车一车把垃圾推出去,在垃圾山底部,甚至清出了明清时代的建筑垃圾!这座百年垃圾山运走后,现在的小村,小河清清,石板路干干净净,充满水乡风情。“10年来,我们的每个项目、每项规划都听取农民建议,尊重农民选择,工作进展非常顺利。”柯桥区领导如是说。

  百里富春江穿越桐庐,监测数据显示,富春江浙江桐庐段的出境断面水质,连续5年优于入境水。成绩归功于全域污水处理——农家所有生活污水先排放到窨井,经节水池、无动力厌氧池、三格人工湿地、沉砂池,主要污染指标去除率可以达到60%以上,最后出水能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污水化清流,改变了农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桐庐县委书记毛溪浩说。村民不再乱泼脏水、乱丢垃圾,还在人工湿地上种植美人蕉、菖蒲、麦冬等植物,净化污水,扮靓环境。

  环境变美了,风尚也随着文明。“多少年来,农村吃瓜子抽烟,垃圾都是随地一丢。现在我们像城里人一样,瓜子皮、烟蒂头自觉放进垃圾桶!”安吉县高家堂村村民陈水木自豪地说。

  

  短 评

  多听听村民意见

  曾经听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同志抱怨,为什么本意是改善环境的新农村建设,有时却得不到群众的理解支持?有的干部不解,“我们不是在为他们做好事吗?”

  出发点是好的,问题在于,建设什么样的家园,可不能越俎代庖,要多听听主人的意见。

  的确,过去的农村环境跟城市有很大差别。但整治环境不能一刀切,从规划到建设,体会最深的是居住其中的村民们。浙江的做法是,多听听他们的意见,请他们自己提出改造方案,再加以完善,这样一来,赢得村民们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就不再是难事。群众满意,环境整治工作进展也顺利。

  现在,“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普遍追求。虽然各自情况千差万别,但只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主动性,释放他们的创造力,相信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建设模式。这样建成的,才是“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03日 02 版)
分享到:
(责编:曹昆、苏楠)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