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追赶太阳的玉米科研人

2014年01月31日21:4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追赶太阳的玉米科研人

记者和南繁基地的科研人员在玉米地劳动。王元东摄

记者和南繁基地科研人员的聚餐。王元东摄

记者在玉米地套袋。王元东摄

聚餐变成了分餐,等待主人回来。欧阳梦云摄

南繁基地玉米地劳作的科研人员。欧阳梦云摄

  中国经济网海南1月31日讯 (记者 欧阳梦云)今天是大年初一,在海南三亚市偏远的郊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南繁玉米育种基地,28名科研人员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仍坚守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忙于玉米育种科研工作。

  换上蓝色工作服,戴上大草帽,装上套袋、大头针、剪刀、笔和本,刚早晨七点多,记者随同科研人员一起下到玉米地里。在田埂上,王元东副研究员说:“去年‘海燕’的台风和洪水,给我们基地造成了严重损失。玉米播种时间推迟了,这些都是后来补种的,往年12月份能结束的田间授粉工作,今年都集中在春节期间,现在是最忙的时候,大家都还没有过年的感觉。”

  玉米地里露水很重,衣服和鞋很快就打湿了,开始的工作是剪苞叶,即用剪刀剪去玉米果穗的苞叶尖,便于授粉。程序是取出套袋,剪掉苞尖,再套上套袋。剪多少是个技术活,于是,记者和技术员张华生合作,他剪,记者套袋。

  不知不觉到了10:30,太阳逐渐火辣辣起来,科研骨干张雪原说:“玉米散粉了,开始授粉。”给玉米人工授粉是一件极其繁琐而细致的工作。为保证亲本的纯度,防止异株花粉传入,在雌穗露出花丝之前,要套上纸袋并固定。根据育种目的选择自交和杂交,只见他将雄穗花粉收集到纸袋中,然后把花粉弹入雌穗花丝上,再套袋。

  中午12点,吃午饭的时间到了,今天过年大家要一起聚餐,结果零零散散没有人回,记者去叫,给的回复都惊人相似:“干完这一垄就来,你们先吃吧。”食堂师傅只好把菜分成等份,每人一盘。中午聚餐桌上有啤酒、饮料,大家聊的话题,仍是授粉。

  中午一点,直射的阳光让人睁不开眼,正是太阳正毒的时候。从事DH双单倍体育种工作的段民孝博士,京科968雄性不育制种技术的研究的邢锦丰副研究员,还有刚参加工作的张如养硕士,他们放下筷子,又下到地里,“这也太晒了吧,歇会儿再出去。”记者拦住。邢锦丰笑了:“我就是喜欢太阳,太阳光越强越好,授粉就是在追太阳。育种被台风耽误了,现在抢时间,错过了这一茬,育种实验就白费了。”

  主要从事大田玉米育种的王元东副研究员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选育出更高产的玉米品种,我真有争分夺秒的紧迫感。”

  记者深深地感动了,这些晒得黝黑、有着博士硕士学位的科研人员,住在几个人一间的宿舍里,为了新的良种诞生,进行着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关。在南繁育种基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名农业专家前来从事育种工作,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在提升我国种质创新、加快新品种选育、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