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0日,3名农民工在重庆市永川区一处建筑工地上展示他们的工资卡。人民银行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一系列旨在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的举措陆续出台。 新华社记者 李 健摄
以往,很多农民工回家过年总是携带大量现金,归途中丢失现金的情况不断出现。今年记者在四川省金堂县采访发现,当地农民工随身携带大量现金返乡过年的现象正在成为历史——
“啪!”赵德华单手弹开自己的钱夹,自豪地把一张中国农业银行的储蓄卡摆在记者面前。“每次一发钱就存卡里,过年回家时,包里备上几千块,要用的钱回家后再取,不会带太多现金在身上,既安全又方便。”赵德华目前在福建一家集装箱货运公司上班,每年过年才能回家,家里一家三口的大小开支就指着他每月近7000元的工资。他所在的四川金堂县赵镇江源村常住人口7000人,近4000人常年在外务工。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十几位农民工中,多数只随身带着零用现金就轻身返乡了,最多的一位带了现金8000元。
在外出务工近20年的李润芝看来,农民工带钱返乡形式上的变化,实际上是一个观念更新的过程,也是一个现代金融服务不断完善的结果。“1994年我就开始到广东打工了,那时每到年底我就会到邮局去用汇款单往家里寄钱,时间最长的一次,两个星期后钱才到家,家人那叫一个盼呐!”李润芝说,从2006年以后,她到浙江台州打工就开始用银行卡了。“说实话,我们这些上了一点岁数的人,最早拿着银行卡心里就发虚,一叠钱怎么就能放进一张卡里,变成了一串数字,还是没有拿在手里踏实啊。”李润芝说她学习用卡的过程也可谓一波三折,“最早存钱我一定要到柜台,亲手把钱交给员工,看着他们一张张数过才放心。现在我已经学会用自助存款机了,方便得很!”
相比之下,江源村30岁左右的农民工可就“潮”多了。在上海一家餐馆打工的范天强不仅随身携带银行卡,还开通了网上银行。“给父母转账、买票、上淘宝网,花钱的途径可以很多嘛。”范天强说。
陈晓丽在浙江嘉兴做家政工作,她也是记者采访的农民工中唯一使用信用卡的。“回家过年也可以刷信用卡啊,超市、商场到处都能用,谁还带那么多现金啊。”陈晓丽说,等到过完年再回到嘉兴上班时,正好是信用卡还款日,十分便捷。
谈及最近有农民工携带现金返乡不慎丢失的新闻,赵德华说自己没有太多担忧。“现在治安已经明显变好了,聪明的做法是随身带上过年期间要用的钱,多余的钱一定存在卡里。”他还用自己的切身体验给记者讲起了故事。1996年春节,赵德华在成都火车北站候车时,曾遭遇歹徒抢劫。“两把刀子顶在后背上,我只能赶快掏钱‘买’个平安。”与90年代相比,赵德华对现在的治安状况竖起了大拇指,“现在坐火车,每节车厢都有治安巡逻人员不停地走来走去,尤其是在春运期间。如果发现你是一个人赶火车,治安员还会在你睡觉时拍醒你,提醒留意钱物。”
记者在走访时还发现,距离江源村最近的银行是3公里外的邮政储蓄银行和农行。1月28日下午4点,两家银行的营业大厅内均排着长队,办理业务的人络绎不绝。江源村没有邮储或农行的代办网点,农民是这两家银行的常客。受访的多数农民工普遍反映,排长队、搞不明白办理手续、过年期间银行下班时间早等等是大家不愿去银行办理业务的主要原因,金融服务早日进村是他们共同的期盼。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