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草案)》。强调,一切重大工程不仅要依法建,还要依法管。为确保工程有效运行、发挥效益,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必须及时跟进。草案重点明确了南水北调工程水量调度、水质保障、用水管理和工程保护的要求,用法律手段保障调度合理、水质合格、用水节约、设施安全,确保清水北上、造福沿线亿万群众。(1月22日中国经济网)
南水北调是一项世界上规模最大、跨流域最多的巨型调水工程,截止2013年底,它已累计完成投资2434亿元。东线工程已于2013年11月通水,中线工程也将于今年汛后通水。目前,人们比较担心的是,南水奔行千里后,水质会不会受到污染?能否真正缓解北方水资源紧缺、解得了“北渴”?
南水北调工程耗资巨大,牵涉利益众多,仅东、中线一期工程就跨越8个省份。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水质不受污染,就需要各个省份尽职保护水源,尤其须划定水资源管理红线,有法规制度护航。之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决定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时曾提出两个原则,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调水。这样的发展理念如果能得到真正贯彻,我们不会有后顾之忧。问题就在于,各省的发展状况不一样,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会有偏差。
去年,有媒体报道,在湖北十堰,5000万吨劣五类水直排丹江口,让人触目惊心,很为水质安全担忧。后来,好在长江委水文局发布的监测表明,水库水质连续6年稳定保持二类水质标准。这归功于丹江口水库的水体纳污能力很强,它的静库面积达740平方公里,“自净”功能很好。但是,长江委水文局的监测松紧把握如何,公众依然有疑惑。如果能有统一的权威监测标准,能依法监管,严惩排污企业,这些忧虑自然会消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草案强调,“一切重大工程不仅要依法建,还要依法管,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必须及时跟进”无疑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我们都希望清水北上后能真正缓解北方缺水状况,但是如果不注重节约用水,多少水都无法满足。以北京为例,它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量每年不足200立方米,远低于全国2100立方米的人均水资源量,更别提世界的人均水资源量是7700立方米。然而,北京的水资源浪费却很严重,高尔夫球场、私人游泳池、人造滑雪场等耗水场所比比皆是,南水北调工程每年为北京增加10亿立方米水,而这些场所就将消耗南水北调入京水量的一半。
“攻城容易守城难”,南水北调是一项世纪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不管是工程建设者,还是移民群众,都为这项工程奉献了很多,如今,迎来通水,我们更需要守护水质安全、节约每一滴水。应该说,草案公布的很及时,重典方能治乱,只有最严密的制度,最严格的的法制,才能“保一江清水,造福沿线亿万百姓”。(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