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没有自己独特方言的城市,因为缔造这个城市的是煤矿企业和它的数万建设者。乌海寓意“乌金之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煤炭开采,资源逐日减少,乌海成为全国24个资源趋于枯竭的地级行政区之一。
现状
资源浪费且占用、污染土地
乌海市海勃湾区,通往平沟煤矿的土路上铺满了厚厚的粉煤,车辆从颠簸的道路上驶过,扬起长逾百米的黑色烟尘。
尽管对大量堆积的煤矸石早有耳闻,但记者依然被车窗外的景象震撼了:巨大的煤矸石堆并非孤立的一座,而是如林立的山峰般连成一片。
站在一座煤矸石山顶上向四周望去,煤矸石堆上的着火点数不胜数,在太阳的照射下冒出一缕缕青白色的烟。
“太可惜了……”内蒙古京海煤矸石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戚峰一直在无奈地念叨着,“这么好的资源就这样白白自燃掉实在太可惜了!”
煤矸石是一种与煤层伴生的含碳量较低、比煤坚硬的黑灰色岩石。由于发热量低,以往在采煤和洗煤过程中分离出的煤矸石都被当作固体废物堆弃。
自1958年以来,乌海在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了约5亿吨中煤和煤矸石等低热值煤。“经过50多年的堆积,1亿吨低热值煤在放置过程中被白白消耗,剩下4亿吨中煤和煤矸石,占地面积达27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可利用土地面积的4.7%。而且累积量还在逐年增加。如果弃之不用,又是对资源的白白浪费。”乌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李涛说。
近年来,乌海市逐步成为区域内煤炭交易和深加工基地,除本地开采外,每年还有大量周边及蒙古国入境焦煤流入。据估算,“十二五”期间,这些煤炭资源入洗加工后,每年产生中煤和煤矸石等低热值煤约2500万吨。若不加以利用,到“十二五”期末全市低热值煤累计积存量将达5亿多吨。
目前,乌海市仅有的两家低热值煤发电企业每年共消耗煤矸石约300万吨。但每年新产生的煤矸石达2500万吨,煤矸石消耗量仅占产生量的12%。加上4亿吨的存量,当地的煤矸石越堆越多,对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
“特别是对大气、水体、土地等环境因素造成极大的破坏。”李涛告诉记者,“露天堆放自燃后,释放出大量以二氧化硫为主的有害气体,同时产生扬尘和粉尘。其中的有毒重金属元素还可能通过雨水淋溶进入地表水或渗入浅层地下水。”
对策
能否建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资源越来越紧缺,曾经在人们眼中一无是处、被随意丢弃的中煤和煤矸石,也逐渐成为一种宝贵的可利用资源。”乌海市委书记侯凤岐表示,利用好中煤和煤矸石,对于解决乌海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电力缺口、城市热源点不足、节能减排压力和产业工人就业压力等问题至关重要。“目前最好的利用方式就是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
乌海市发改委测算,到“十二五”末,乌海市煤炭洗选加工产生的中煤、煤矸石,足可支撑1500万千瓦装机煤矸石发电厂运转30年。而目前,乌海低热值煤发电装机仅有100万千瓦。
同时,近年来,乌海市实施以棚户区、沉陷区搬迁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一大批矿区居民搬迁到市区,使城市供热面积剧增。预计到2015年供热缺口将达到约3800万平方米。“建设煤矸石热电联产机组,既能以较低的成本解决供热缺口,又可改善锅炉供热存在消耗高、污染重等问题,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李涛说。
此外,乌海及周边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焦化、聚氯乙烯生产加工基地。按照规划,“十二五”期末,乌海及周边地区焦炭产能将达到3000万吨,PVC产能达到500万吨,需新建总装机容量为200万—300万千瓦的煤矸石、热电联产发电机组才能保障产业转型中的电力需求。
“如果中煤、煤矸石得到充分利用,还可有效降低万元GDP煤耗。”李涛说,通过发展煤矸石循环型产业,乌海煤焦化工产业链GDP能耗指标将由2010年的5.66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15年的4.28吨标煤/万元,降幅约24.3%。
困局
产业政策可否更加差异化
尽管国家鼓励发展低热值煤发电产业,但目前内蒙古的低热值煤仍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由于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滞后,使内蒙古“窝电的烦恼”和南方部分地区“缺电的困扰”并存。在此情况下,内蒙古的电力项目立项也遇到瓶颈,能源输出只能以煤炭外送为主。低热值煤就地转化发电外送,“煤从空中走”的口号成为一种奢望。
“如果能引入自由的市场竞争,那么用成本低廉的煤矸石发电将发挥优势,还能够促进后续产业链的形成。”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敖其尔说,“在全国范围内比较,乌海的情况也是十分特殊的。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国家还应该出台差异化的产业政策。随着发展,煤炭未来的身份将从以往单纯的燃料转变为燃料和原料并举,未来一定有一部分煤炭作为原料代替石油。如果把优质的煤炭一把火烧掉,是对优质资源的极大浪费。比较而言,尽可能用煤矸石这样的低热值煤发电是对优质资源的保护,这还需要国家在这样的项目上有一定的政策倾斜。”
别让助力源成了绊脚石(记者手记)
优先使用劣质资源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提到加大煤矸石利用时说得最多的一个字是“难”。为什么难?因为“一刀切”的产业政策让原本可以大有作为的一批电力项目集体遭遇“难产”,原本应为低热值煤就地转化发展提供助力的电外送成为瓶颈。
定政策、批项目,如何综合考虑地方实际,权衡考量各方面利弊,瞄准科学发展的目标,为发展制定一条有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也许需要让过去“不近人情”“一刀切”的政策也凸显一点“差异化”的多样特色。
《 人民日报 》( 2014年01月2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