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内金水河,消防队员用链锯破冰取水。
寒冬时节去故宫的游客也许会发现,在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河中,每隔几十米就会有一个冰窟窿,这是谁挖的?用来干什么?原来,这是故宫消防中队的战士延续多年的老办法,目的就是保证危急时刻水源充足。昨天,北京晨报记者跟随战士们一起去开凿冰洞,别看这小小的冰窟窿,挖起来并非易事儿。
开冰洞保水源
去过故宫的游客都会发现,故宫内上百口大铜缸遍布大殿前后,原来,这些大缸是过去用来贮水防火的,也算是故宫里最初的消防设备,称为“门海”,以水克火,大缸又被称作吉祥缸。在清代,吉祥缸是由内务府统一管理。每天一早,内务府官员命杂役从井内汲水,把所有大缸灌满,以备防火之用。到了冬季,太监要在铜缸外套上一层特制棉套,上面再加上厚厚的缸盖。同时在缸下基座里放一盆炭火,防止存水结冰。
如今为了清除火灾隐患,故宫内连烟都禁了,再在大缸下烧炭火显然不可能。据故宫消防中队姚运春中队长说,故宫内有91个高压消火栓、71个市政消火栓,但为了确保水源充足,每到冬天,他们还是会在内金水河上开挖冰洞,防患于未然。
暖冬挖冰拖后
持续几天的低温让河里冰层越发厚实,昨天是故宫闭馆日,故宫消防中队的战士一早起来下河探测后发现,冰层已足够厚,已达到下冰作业条件。上午9点多,4名战士手持链锯、绳索、铁楸等工具出发,开始了挖冰任务。“今年是暖冬,搁往年,早就挖好了。”副中队长焦荣双说。
一行人最先来到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桥东侧,战士们打算在这里开始作业,老兵李鑫翻过护栏最先下到冰层,“没事,下来吧。”另一名战士跟着下去。两人将绳索牢牢系在腰间,岸上两名战士做保护。
链锯启动,李鑫稳稳握住把手,将锯条插入冰层,伴随着刺耳的声音,白花花的冰屑飞溅起来,落在了两人的裤腿、鞋子和袖筒上。“幸好今天没风,不然风一刮,冰屑沾着水花立马就结冰碴了。”在一旁指挥的副中队长焦荣双说。
隔四五天再挖
焦荣双告诉北京晨报记者,每年冬天,他们都会沿着内金水河挖出28个冰洞,这个传统从中队建队之初就有,已持续了近四十年。“以前用的是板斧和凿子,特别费劲,现在换成链锯快多了,十几分钟就能挖一个。”
话音未落,李鑫已在冰面上切开一个1米见方的大冰块,厚度有近20厘米。可仅靠两名战士如何将大冰块移走?只见李鑫将大冰块分割成多块,随后用铁楸将小冰块依次捅到四周冰层下,洞口就露出来了。
洞口四周非常湿滑,岸上俩战士紧握绳索绷紧了神经,防止李鑫二人滑进冰窟窿。
焦荣双说,因为天气寒冷,水面隔几天就会被冻住,所以每隔四五天,战士们就得重新挖一次,“虽然辛苦,但为了故宫安全,我们无怨无悔。”焦荣双说。(晨报记者 岳亦雷/文 首席摄影记者 吴宁/摄)
(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