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专家建议:调整专项资金功能定位

2014年01月09日09:14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专家建议:调整专项资金功能定位

  近日,中南传媒数字化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得到中央财政1600万元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出版传媒的海外文化基地建设项目也获得1800余万元专项资金补助。2013年,中央财政下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共计48亿元,比2012年增加41.18%。截至目前,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已累计安排142亿元,地方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也在逐年加大。

  然而,随着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放数额的增长,其使用的问题也开始显现。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文化蓝皮书》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在经历了10年“热运行”后,已经到了新时期的“拐点”:文化市场资源从总体“短缺”转向了“短缺”与“过剩”并存,将迎来大规模洗牌和兼并重组浪潮。

  “前阶段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主要作用是夯实市场基础和承担改革成本,如今,这一历史使命已基本完成。”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炎表示。在他看来,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逐渐步入新阶段。而专项资金在新时期应更多地承担起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激发创意产业活力的责任。

  “从培育市场要素到弥补市场失灵,应是专项资金下一阶段功能定位的转变。”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认为,弥补市场失灵更能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公共性和灵活性。“如果没有这种转变,专项资金有可能成为某些企业发展的依赖,阻碍企业融资创新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构建。”魏鹏举说。

  2013年,财政部修订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将重点支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等七大领域。在分配实施中,新增文化金融扶持计划、实体书店扶持试点、环保印刷设备升级改造工程、重点新闻网站软硬件技术平台建设4个重大项目。

  “专项资金的使用方法近年有了一定改善,但侧重对国有文化企业支持的局限性依然存在。”李炎说,对一些大型国有文化企业而言,投入部分专项资金可谓无足轻重。“但若是将这些资金分散到多个中小民营文化企业中去,就更容易促进区域特色文化市场的繁荣。”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李向民认为,未来的专项资金应该增加对传统文化艺术产业和新兴的、具有文化科技融合特征的、高风险的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投入力度。

  目前在专项资金的投入方式上,主要包括直接补贴、贷款贴息、项目奖励等形式。

  “事实上当前还是以直接投入的形式为主。”李向民说。某调查研究机构表示,当前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在内的国有文化企业,政府资金所创造的利润比重占到了10%以上,有的竟高达50%。对此,李向民表示,政府直接投入从根本上不利于企业进行再融资和扩张发展。未来的投入方式应加大贷款贴息的比重,并考虑由无偿投入向有偿投入转变,这样能够显著提升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然而,目前各级政府设立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多数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估体系。

  “专项资金最理想的作用应该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利用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则是带动产业整体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贾旭东认为,这两方面都是当前专项资金使用所欠缺的,在多层次的绩效考核中,也并未获得足够重视。“当前的绩效考核大多关注企业或者项目的发展情况。如果专项资金的投放未能对整个门类产业起到带动和提升作用,就属低效投放。”贾旭东说。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应是专项资金投入的根本原则。”李向民指出,当前诸多对专项资金绩效的考核只看重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如果只是为了社会经济增长和创造企业利润,那这种项目投资完全可以交给产业基金来做,专项资金的公共性才是第一位的。”李向民说。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