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1月8日电(记者刘硕、赵梦卓)东北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香甜的腊八粥不仅增添了腊八节的气氛,更拉开了百姓过年的序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东北民俗专家曹保明表示,过年预热从“腊八”开始的习俗古已有之,从“腊八”开始到大年三十儿,年味将越来越浓。
记者近日走访长春市部分市场、超市时看到,马年吉祥物、红灯笼等装饰品已经红火开售,在网络上也出现了“腊八”抢年货的热潮。长春市民赵连芳表示,从“腊八”开始采购年货、准备过年的各种物品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腊八”之后盼望过年的心情越来越迫切。
吉林省民俗协会理事长施立学介绍,民间有句话叫做:“喝了腊八粥,赶紧往家溜。”意思就是喝过腊八粥以后,一家人就要忙于过年的各种准备工作。“腊八”成为约定俗成的年关信号,“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等民谚反映出了百姓期待过年的心情。
曹保明介绍说,“腊八”起源于古代的“腊祭”,是人们庆祝丰收、祭祀神灵祖先的重要时间节点。经过千百年的传承,“腊八”逐渐成为固定节日,并与除夕形成了时序关系,标志着百姓过年进入了预热阶段。
此外,曹保明分析说,过年在中国百姓心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也是总结一年得失、辞旧迎新祈福的过程。从腊八开始赶年集、买年画、备年货,长达二十多天的准备时间,反映出百姓对于过年的重视。
不过,专家也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年味越来越淡,“腊八”等传统节日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也面临困扰。曹保明建议,应该注重“腊八”等传统节日的宣传和保护,并以符合时代特点的方式来过节,让传承了千百年的民族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