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全力相助“雪龙”号突围破冰——小记中央气象台服务首席王维国的这些天

2014年01月08日08:32    来源:气象局网站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全力相助“雪龙”号突围破冰——小记中央气象台服务首席王维国的这些天

  2013年平安夜,对于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学考察船来说是不平安的一个夜晚,它被困在了南极的冰山雪海中。

  次日,正在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的中国“雪龙”号接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发来的海上最高等级求救信号,随即改变航向,开始实施紧急救援。

  12月27日,“雪龙”号挺进到距俄遇险船不到10海里的地方。

  2014年1月2日,“雪龙”号成功营救俄船上52名乘客。

  然而,1月3日, “雪龙”号在撤回时遭遇到了强大的气旋的影响,被困在了密集浮冰区。

  ……

  1月3日夜里,中央气象台服务首席王维国睡觉前上网浏览新闻时看到这一消息,凭借多年的经验,他清楚地意识到天气条件对于“雪龙”号突围至关重要。他一下子坐不住了,觉得自己应该而且必须要做点什么。望着窗外凝重的夜色,他焦急起来。这一夜,他辗转反侧,如卧针毡……

  1月4日,新年伊始的第一个星期六,对王维国来说,这个周末反而更加紧张忙碌。清晨6时,未及黎明的曙光将漆黑的天色置换掉,他就已经坐在会商室里,盯着电脑,锁着眉头,开始着手准备制作相关服务材料。他尽可能详尽地在网上搜集关于“雪龙”号现状的各类消息,而后快速梳理服务流程,并将一项项任务依照紧要程度列出清单。

  由于距离“雪龙”号被困时间很短,网上的相关报道还不够全面,甚至连“雪龙”号目前的位置都无法得知。王维国果断决定自己联系相关部门获取其位置信息。当他致电国家海洋局了解到“雪龙”号被困具体地点和实况信息时,他稍稍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就要分析天气情况,尤其是风向。因为海冰是移动的,风向变化了,可能会把聚拢的海冰吹开。如若此时遭遇西风,浮冰就有可能被吹松动或者吹散。可南极是以往的天气预报从未涉及过的区域,加之当地天气变化很快,因此预报难度很大。这时,中央气象台天气室首席预报员孙军和副首席预报员秦华锋顶着压力上阵。他们利用数值预报模式分析天气形势,快速地做出了“雪龙”号所在地未来三天天气预报。4日10时30分,中央气象台有史以来第一份极地气象预报材料面世了,从气温、降雪,到风力、风向、能见度以及未来天气变化形势一应俱全。

  王维国意识到,以目前形势来看,“雪龙”号所在地的实况监测也同样重要。“雪龙”号周围海冰情况是否乐观,无疑也是牵动全国甚至全世界目光的焦点。因此,为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在等候预报材料时,王维国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沟通,通过风云3号A星拍摄图像监测“雪龙”号所在区域的海冰变化情况。

  4日11时许,第一期《南极科考船“雪龙”号所在地未来三天天气预报》决策气象服务材料制作完成。王维国长舒了一口气,这时他才突然感觉到口干舌燥,肚子也咕咕作响,原来清晨出门前没来得及喝一口水,更别说吃早餐了。

  不过,王维国清楚地知道,放松是暂时的,关于“雪龙”号突围破冰的后续服务才刚刚开始。有着三十余年决策气象服务经验的王维国,他的努力从不止步于做出一份含金量高的决策服务材料。此时他更关心天气情况是否有利于“雪龙”号摆脱困境。

  虽然决策服务材料制作完成了,可是,“偏东风”、“东北风”这几个字始终让王维国的心里不踏实,他盼望着“西风压倒东风”,好为“雪龙”号突围带来转机。1月5日上午,他一直守在预报员身边,当得知7日起当地的东北风将开始转为西北风时,他的眼里闪烁出喜悦的光芒,这意味着船体右侧浮冰有可能被吹松动或者吹散。借助海流,再依靠自身的破冰能力,“雪龙”号有很大的可能突破冰区。他精神矍铄,像个小伙子一样健步走回自己的座位,哼着歌做完了当天的决策服务材料。

  1月7日,王维国考虑再三,不再满足于每日只提供“雪龙”号所在地未来三天天气预报的这种服务模式,结合各类前端材料,创新性地在决策服务材料中加入了南极及“雪龙”号周边海冰季节变化情况分析,并配以“卫星遥感南极海冰多年日平均覆盖面积变化曲线图”和“卫星遥感‘雪龙’号周边海域海冰多年日平均覆盖面积变化曲线图”,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海冰不同季节覆盖面积的变化。

  目前,“雪龙”号还在等待有利天气条件出现,避开移动的冰山,实现自救。中央气象台的决策服务工作也仍在继续。“希望天空作美,好让‘雪龙’号成功突围。”王维国认真地说。

(来源:气象局网站)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