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被誉为“玉米之乡”的吉林省公主岭市粮食总产量突破40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自公主岭市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三农”气象服务示范县(市)以来,当地气象部门结合粮食主产区需求,开展多项探索性的气象服务,受到市委、市政府和公众的一致认可。
气象服务“高光效”农业推广
近年来,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发的“高光效”休耕轮作技术在这片9000公顷的黑土地上开展。通过调整垄向,采取宽窄行种植方式,增加了玉米的受光时间和受光强度,减少了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又保护了黑土地。
公主岭市气象局与农业技术推广站联合开展“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推广示范工作,在陶家屯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又在南崴子镇房身岗子村建立水稻气象服务示范基地,联合共建30亩农业气象实验田。气象工作人员分别在示范园和示范基地建立了两个农田小气候监测站,开展“高光效”农业气象观测,并安装“高光效”地块作物长势监测设备、电子显示屏,适时发布农业气象信息。
在播种、施肥、撒药等农事关键期,公主岭市气象局开展专项气象服务,设置农业气象科普栏,组织农业气象专家编制《“高光效”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手册》,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
今年秋天,房身岗子村村委会主任奚德武带领村干部给气象局送来一面“‘三农’气象服务,助力农民致富”的锦旗。“我们现在已经离不开气象信息了。”奚德武感慨地说。
联合多部门开展“直通式”服务
今年,公主岭市气象局先后与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了农业气象服务与气象灾害防御专家联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气象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建立了包括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村干部的重点服务对象信息库。除利用短信发布平台、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常规气象服务发布手段外,该局还开通了农业气象服务网站,建立了重点对象联系卡制度。
闫勇是黑林子镇种粮大户,他家的种植面积达20公顷。今年春天,公主岭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低温春涝天气。市气象局与气象灾害防御专家联盟积极主动上门服务,告知闫勇春耕和春播工作延后7天至10天。
“气象服务人员的农事建议针对性强、指导性好,对我们开展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帮助。”闫勇说。
人工增雨防雹惠及“三农”
结合本地农业发展需求,公主岭市气象局大力开展人工防雹增雨作业,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近年来,地方政府共投入人工增雨防雹专项经费350万元,建设包括大榆树、秦家屯等14个人工防雹作业站,配备防雹高炮14门,地面火箭增雨作业车5辆。
今年6月至9月,公主岭市冰雹天气频发,市气象局成功组织人工防雹增雨作业134站次,发射人工防雹炮弹2036枚,防雹效益显著。
“气象局的防雹炮点就是咱农民的保护伞。”村民们说。
据统计,公主岭市通过人工防雹保护农业种植面积达20万公顷,每年减少冰雹直接损失两亿元以上,广大农民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来源:气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