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年轻旅程的开始
2013年4月10日,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开始向祖国大西北进发,他们的目的地是青海――一片还笼罩在银装素裹里的苍茫大地。在那里,他们将承担起“青海省刚察县泉吉地区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重任。
“项目是从2012年6月开始的,去年我们主要完成了资料收集、剖面测量、试填图、总体设计以及2013年度工作方案编写等工作,算得上是牛刀小试。”四川省地矿局207队一位技术人员介绍道。
第一次出征青海时,除了项目负责人唐俊才,一半队员是刚从校园走出来的大学生,另一半是参加工作不到3年的年轻技术员。
而这一次,工作仅3年的年轻技术人员龚骏,作为本次项目的区调负责人,带着几个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的年轻人勇敢地征战青海。7月,又有3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
这的确是一段属于年轻人的旅程。
地质人需要这样一种精神
近年来,207队着眼“走出去”的战略考量,将目光投向西北市场和海外市场。2012年初,在该队和地调所两级领导的指挥和部署下,“青海省刚察县泉吉地区五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花落四川,项目工作周期3年,投资金额共计960万元。
“这个项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单位产生经济效益,还有三大深远影响。第一,它可以作为进入西北地质行业的起点和支点,有可能产生连锁、持续获得项目的前景。第二,区调项目作为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是年轻人得到锻炼、努力成长的平台。第三,这次工作既是对我队区调技术的一种传承,也是学习区调新技术、新方法的过程。”该所所长张志民如是说。
然而,这艘载着一群年轻的水手的年轻舰船究竟能走多远?初次运作一个项目会遇到怎样的困难?能否到达摆满鲜花和香槟的彼岸?似乎,没人考虑过这些问题。既然选择了地质,选择了西北,那他们就只有埋头苦干。
青海高原的4月,春意尚远,河里到处都是冰凌,山上随时可以飘雪,“下雹子”更是家常便饭。队员们有时候在山上工作一天,得挨上两三场雪,最多甚至有六七场。高原氧气稀薄,只不过200米的落差,他们都要花上一个多小时才上得去。毫不夸张地说,项目组的队员,没有一个是没摔过跤的,没有一个是没挨过冰雹的。
技术员张国栋在回忆他们测量23号剖面时说:“当时完全没有征兆,一场雪说来就来。不到一个小时,世界就白茫茫一片,积雪达到10厘米厚,能见度非常低。人冻得发抖,脚下是什么情况完全不清楚,有时候一脚下去就是一个大跟头。如果不是带着罗盘和GPS,我们恐怕连方向都分辨不出来。”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队员们凭借着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最艰苦的日子里圆满完成了任务,为这次年轻的旅程写下最心酸也是最骄傲的一笔。
好评,让年轻的旅程不再稚嫩
如何在开展工作的同时保证质量,是摆在年轻团队成员们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方面,单位“老区调”们大部分不适合上高原了;另一方面,自2006年《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数字化填图正在某些方面逐步取代传统地质填图法,这次区调的技术人员在这方面显得有些茫然。
针对以上情况,207队和地调所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措施。2012年年底,他们派项目技术人员到西安学习数字填图系统操作方法,随后又带领项目人员赴川西北地质队进行学习交流,进一步了解数字填图系统在野外区调工作中的运作过程,力求将理论与生产实践迅速接轨。同时,队总工办组织专家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要求区调技术骨干参与交流、与新技术人员对接,实现技术上的“传、帮、带”良性循环。除此之外,他们还组织专家到野外进行实地指导教学,与邻区兄弟单位进行互动。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项目人员的技术能力有了长足进步。
2013年9月,中国地调局西安中心专家组校培喜一行对泉吉项目进行了室内资料和野外工作检查,并肯定了项目组取得的成果和进展。最终,评定检查结果为良好级。
“一种培养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种营造出来的学习交流的环境,正是这二者让我们这趟年轻的旅程不再稚嫩。”区调负责人龚骏感慨地说。
“我来时,满眼枯黄,冰河未解;我去时,寒风凛冽,雨雪纷飞。在这里,我们走过春夏秋冬,那是四季;在这里,我们写下酸甜苦辣,那是成长。”214天的高原工作,虽然漫长,但却充实。正如诗中所写,这个年轻的团队已悄然成长并即将继续扬帆远航。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