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3日电 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三十年:发布台上的外交风云
作者 欧阳开宇 王一菲
“这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外界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风向标。”秦刚说。
“始终传播中国正义之声,传递一种正能量。”洪磊说。
“就像一滴小水珠,折射出整个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华春莹说。
这三位中国外交部现任发言人12日晚都参加了在北京大都美术馆举行的外交部发言人制度30周年暨外国驻华记者新年招待会。接受中新社记者分别采访时,他们对外交部发言人制度作出以上评价。
虽说当晚举行的新年招待会属于外交部每年的例行活动,但今年的招待会加上一层特殊的主题——“外交部发言人制度”。
在中国,三位现任发言人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电视屏幕上,他们被人们所熟知的形象,是站在发布台上回答记者各种问题,身后为印有世界地图的湛蓝色背景墙和中国国旗。
作为外交部发言人,他们很多工作时间都在发布台上度过,而从发言人制度上考量,他们的工作则见证着中国外交的风云变幻。
同时身为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秦刚说,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在改革开放之初建立,30年来,这项制度走过了一个“不平凡的历程”,现在中央已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往前追溯,1982年3月26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在外交部主楼门厅处举行记者会,就中苏关系发布简短声明。尽管声明只有简短的三句话,这次记者会仍成为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雏形。
根据钱其琛所著《外交十记》中回忆:“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从此成为惯例,每周举行。不过不再是站着举行,而是移到了国际俱乐部,记者可以坐下来了。后来,外交部建新楼,有了专门的新闻发布厅。”
如其所言,1983年3月1日,外交部召开第一次例行记者会,标志着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此后,这项制度不断完善,各项设施配备逐步专业化。直到2011年9月1日,外交部启动了沿用至今的新闻发布会新机制。例行记者会由每周两次增至五次,每个工作日一次,在发布频率、答问时效方面全面“提速”。中国外交部成为继美国国务院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每天举行记者会的外交部门。
有外媒将发言人制度的新变化评价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实际上,细观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沿革路线图可以看出,其不断发展与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密不可分,从30年前的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需要了解世界,到现在中国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国际社会更加关注和期待中国的立场主张,这项制度的改革都在同步进行。
“(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改革最重要的动力就在于中国和世界各国间相互了解的需求日益增长。”洪磊说。
伴随着这项制度的发展,30年来,包括现任三位发言人,外交部先后产生了27位发言人,齐怀远、李肇星、朱邦造、孔泉、章启月、秦刚、姜瑜、洪磊、华春莹……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虽然有各自风格,但都是中国外交和平、发展、合作理念的诠释者,始终坚持阐述中国立场,被历史定格,并经受历史的检验。
在涉及中国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国家尊严问题上,发言人坚定捍卫国家利益和形象,发出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呼声。
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发言人坚持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和平解决争端,坚持劝和促谈,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
跨越而立之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已处在新的起点上。人们期待,中国继续致力于向世界发出和平发展的声音,传递互利共赢的理念。
与中新社记者交流时,华春莹提到,今后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将继续坚定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形象,同时将这座中国和世界加深了解、紧密合作的桥梁建得更好。(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