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临近岁末,上海各项重大工程建设正向年终目标发起冲刺。在越江隧道、保障房、会展中心等一个个工地上,广大建设者奋力工作,为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功能和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建功立业。记者将走访工程现场,报告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
中午1点,经过短暂的午休,位于闵行区的虹梅南路越江隧道施工现场又忙碌了起来。记者跟在施工人员身后,循着机器轰鸣声往工地深处走去,眼前出现一个巨大的基坑,探头向下张望,一个“圆头圆脑”的庞然大物占据了坑内大半空间——这就是隧道工程最核心的设备、几个月前刚穿越黄浦江从奉贤钻到闵行的巨型盾构。
自7月初西线隧道贯通以来,虹梅南路越江隧道工程日前又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前后耗时5个月,总重3400吨、直径14.93米的盾构日前已进入东线工作井并完成180度掉头,眼下正在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本月便可再度“出洞”,开始挖掘东线隧道。
盾构掉头即将开掘
在29米深的工作井下,技术员老徐正打算爬出基坑去透口气。他告诉记者,西线隧道贯通后,盾构先后经历了移位、转向等一系列“折腾”,因此需要重新测试整套系统,确定设备工况良好后才能再投入东线施工。
“刚给盾构做完气密性测试,结果还不错。”老徐说,由于要深入地下数十米掘进,盾构得有一定的抗压能力,测试结果显示,这部盾构在气密性方面可以“扛”住每平方厘米7.5公斤的“分量”,也就是说可以顶住地下75米的压力,而虹梅南路越江隧道最深要钻到地下59米。目前盾构已经完成了一轮空载测试,正在做重载测试,“这就像买了一辆车,先测试空跑,再测试载人跑,双保险。”
东线、西线隧道工作井仅相隔20多米,但大盾构“走”过这段路并完成掉头,却足足用了5个月。虹梅南路越江隧道工程部经理郑斌介绍说,这实在是因为盾构太大、太重、部件太多了。全长近130米的盾构类似火车头与车厢,前部“机头”后拖着3个“车架”,其中机头重近2000吨、车架总重1400吨。“两个工作井是相通的,西线贯通后,我们先把机头和车架分离,再用千斤顶和滑板把机头从西线井转移到东线井,最后原地调转180度。”郑斌说,机头相对好办,剩下3个车架就没办法了,工作井内空间有限,车架周转不开,只能拆解成零部件,再逐一搬到东线井内重新组装,工作量非常大。
根据施工计划,重新组装的盾构完成测试后将重新“出洞”,开始挖掘东线隧道,再一路从闵行钻回奉贤,最终在2015年全线通车。“刚开始掘进的时候速度会比较慢,顺利的话,到明年春节前,大概可以推进200米。”郑斌说。
东线施工有新难题
眼看离东线隧道工程启动越来越近,上海城投越江投资公司副总工程师刘涛又绷紧了神经。他说,别看东、西线隧道是“双生姊妹”,可预计东线隧道施工中还会出现一些新难题。
最让工程师们头疼的,大概是东线隧道下坡路段长度远超西线。西线隧道中,下坡不足1公里,剩下全是上坡;东线刚好相反,下坡长2公里,上坡不足1公里。如果挖掘下坡路段时遭遇强降雨,雨水会沿着隧道倒灌,万一淹没盾构内的机电设备,这台价值3亿元的巨型设备就可能报废。对此,施工方利用盾构转向的5个月,先增强了盾尾的密封性,又在机头加装了一台每小时能抽200立方米水的排水泵,万一出现倒灌,可以及时将水排至地面。
另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是,东、西两条隧道直径都有近15米,彼此间隔却只有5米。东线施工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西线隧道渗漏、结构变形等问题。刘涛说,为了保护西线隧道,施工方已经在两条隧道的中间打下一排“隔离桩”。这些由钢筋混凝土做成的隔离桩,每个直径80厘米、长21米,上面装有各类传感器。“西线隧道里也有传感器,一旦监测到压力过大、变形超标等异常情况,就会提醒施工队伍暂停东线作业,以确保安全。”(记者 叶松亭)
(来源: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