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深圳12月12日电(记者王攀、詹奕嘉)在人们都觉得高等教育“不改不行”时,年迈的朱清时身上承载了太多期许和希望。时过4年,南科大的改革进展如何?朱清时在这块“中国教改试验田”上的耕耘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又面临什么样的难点和障碍……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朱清时。
记者:南科大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你怎么看待这个评价?
朱清时:南科大成立之初,就想回答“钱学森之问”,那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南科大想用实践,用一所学校来兑现钱学森老人的期望,所以南科大的定位是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生要有高度创新能力、完善的知识结构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能否简要谈谈南科大创办4年来在高教改革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取得的成绩?
朱清时:南科大所进行的高教改革探索主要是三方面。一是招生改革,高考成绩只占招生成绩的60%,学校自主测试学生的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等方面素质占30%,学生平时成绩占10%,这一点已经获得主管部门认可。
二是管理改革,也就是“去行政化”,上级对南科大的管理实行理事会管理模式,采用集体审议的方法来评议学校重大事项;学校内部则实行教授治校,由教授会选举学术委员会,投票决定引进人才、职称晋升等重大问题。
三是教学改革,包括学生前两年不分专业、学生自选专业,部分课程全英语授课或双语授课,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工作、培养起创新能力等。
记者:在这几方面的改革探索中,最艰难的是哪一块?
朱清时:最困难的是管理改革。高校是学术机构,应当按照教授们公认的学术卓越的方向来运转。
这种改革难度很大,比如招人就遇到很大困难,很多人还是要行政级别,那样退休就有保证。对比而言,我们高考改革比较顺利,就是去行政化的改革遇到的难题最大。
记者:南科大的改革会遇到原有体制的其他约束么?
朱清时:会,原有的一些规章制度是不利于南科大办学的。比如我们马上要建设一些实验基地,有很多手续,走完程序非一年半载不可,这意味着很多教授一年半年无法顺利开展科研工作,需要特事特办。还有,南科大没有行政级别,实行法人治理机构,很多人不愿到这里,因为觉得拿不到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没有安全感。
记者:除此之外,你认为教育改革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朱清时:教育改革最大困难在于,全社会的人都认为自己懂教育,因为每个人跟教育都有关系,所以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对他们看不惯的东西都要攻击,教育改革很难形成共识,容易受到大范围的批评。
所以,教育改革必须要敢于担当,敢于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不要期望改革当时就会赢得一片喝彩。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