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七堇年最新长篇力作《平生欢》12月上市。此书是七堇年从2002年开始写作后出版的第三部长篇小说, 距离上一部长篇《澜本嫁衣》时隔五年。作品七堇年从关注青春文学写作转向对社会变迁的记录与思考以及对80后一代成长命运的改变与影响。《平生欢》这本小说七堇年告别青春写作的沉淀作品,写作的角度也从关注自我到关注社会变迁对个人的影响。
七堇年常被媒体称为“85后青春文学作家”,从获得第六届新概念大赛第一名《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开始崭露头角。她的长篇小说《大地之灯》、《澜本嫁衣》和散文集《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每本书的销售都在50万册以上,被媒体称为“出生于1986年的畅销女皇”,她的上百条“经典语录”也在各大社交平台广泛传播。
香港浸会大学硕士毕业后,七堇年选择悄悄在成都某大学找了一份1600元月薪的行政工作,做着各种琐碎的事,体验生活的琐碎与真实,2013年她重新回归写作,成为成都作协副秘书长,并于近日宣布担任全新改版的《青年作家》的执行主编。
访谈
记者:你自己觉得这么多年你最大的变化在哪里?从最开始的青春文学到现在。
七堇年:人总要长大,总要成熟的。这个人生成长的过程和写作成长的过程基本一致,后者也许略有滞后。我觉得我对自己的进步还是很欣慰的。去年12月我有一个短篇《站者那则》发表在《收获》上。前辈们也给予很好的评价。我觉得那篇作品我很喜欢,下笔更克制,更成熟。总之我觉得,成长好像一只拽着你往前走的手,你想不走都不行的。我觉得我现在还是无愧于一个青年作者的身份的。当然,这条路是没有止境的,得慢慢走下去。
记者:现在会看当时让你脱颖而出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有什么感触?
七堇年:我始终非常感谢新概念,这个大赛远远超出了一个大赛的形式,它带给整整一代年轻人一种转变。当初参赛也没指望能获奖,更没指望能通过大赛改变什么,只是一种很纯粹的心情去参加。当然,机会总是为准备好了的人而来,又或者说,很多时候命运对你的指引和回馈连你自己都没有发现。参加新概念大赛的人这么多,如今仍然在坚持写作的人肯定不是全部,我只是为自己感到幸运,感谢前辈们为我们这一代孩子的写作创造这样一个平台和环境。我现在没有再和新概念有什么密切关联,但它永远在我人生中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节点。
记者:你曾经说过,不能永远将自己桎梏在青春期的伤口上反复地无病呻吟,是这样的想法促使了你的转变?
七堇年:可以这样说吧。也许有人喜欢停留在某种类型和固定受众层面上的写作,但对我来说,写作是和我一起成长和变化的,也不是说无病呻吟,就像过去十年我关心的事情是学业,现在我关心的是人生之路怎样走,投射到笔下来,就有很多变化。人和写作都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记者:最后,你是怎么看待“80后作家”这一群体的?
七堇年:其实“80后作家”,或者所谓的青春文学作家,都是非常笼统的称呼,这其中有写奇幻的、言情的、武侠的,等等,青春校园题材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随着岁月流逝,现在80后的作家已经长大,着眼点就更加广阔了。很多人指责“80后作家”的虚无缥缈,或者不现实,写的都是空中楼阁。其实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不能指望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就能写得很成熟很完美,十五岁就是托尔斯泰,一下笔就是曹雪芹。现在的大师往前推五十年,也不见得就比我们这一代80后写作者写得更成熟,年轻人的成长是需要宽容和理解,尤其是写作。所以“新概念作文大赛”真的让我特别感动,创办这个大赛的人我也很敬佩,他们用很平和的心态去鼓励孩子们多阅读多写作,总比让孩子打电子游戏好吧。没有他们的鼓励和平台的搭建,肯定会打消很多喜爱文学孩子的积极性。
本报实习记者 陈梦溪
新闻链接
青春文学少女组
七堇年,本名赵勤,1986年出生于四川。2002年,写作第一篇文字《被窝是青春的坟墓》。2003年以《在路上》获上海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06年,她写作第一部长篇《大地之灯》。2010年发表文集《尘曲》。
落落,原名赵佳蓉,1984年出生于上海。因擅长描写校园青春小说,而被称为“校园女王”。2011年出版的《剩者为王》获当年上半年虚构类畅销书第八名,成为排行榜中最畅销的女作家。代表作《年华是无效信》大卖。
笛安,1983年生于山西太原,曾留学法国。2003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姐姐的丛林》;2007年出版中篇集《怀念小龙女》;2004年出版长篇小说《告别天堂》;《芙蓉如面柳如眉》是其第二部长篇;因作品畅销,荣登“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和“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后获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