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兰圃。杨勤 摄 (资料图片)
海珠桥。骆昌威 摄 (资料图片)
《广州市历史建筑(第一批)推荐名单》将报市府批准 300余建筑入选
记者昨晚从广州市规划局获悉,12月6日上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2013年第三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广州市历史建筑(第一批)推荐名单》(以下简称《名单》),300余处历史建筑开始真正有了“名分”。
文/记者李妍
据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名单》所涉及的建筑风格各异,既有中西融合,也有岭南特色。作为对文物保护的补充,涵盖了清晚期、民国时期、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近200年时间的建筑保护,反映了广州从1840年以来的城市发展史和建筑发展史。
据了解,这批历史建筑的筛选工作自2011年底启动。一年多来,市规划部门组织高校和科研单位,在实地普查和登记历史城区两万余栋建筑、一百多条传统村镇的基础上,结合媒体及市民推荐等,形成了原始调研资料数据库。
《名单》报审前,已正式要求区政府等属地政府和各相关单位实施预保护。依据法规,下一步《名单》完善后将报市政府批准,批准前区政府将逐一告知责任保护人,批准后再由区政府具体实施设置保护标志。而《名单》全面公开则要等到提请省政府审核后。值得一提的是,这300余处建筑,有120余处是由媒体挖掘报道推荐的。
该负责人透露,第一批名单包括十大类型建筑,有以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旧址水产馆、广东科学馆大楼为代表的文化设施;以广州市第二中学教学楼旧址、华南工学院办公大楼为代表的教育科研建筑;以达保罗医院旧址为代表的医疗卫生建筑;以大同酒家为代表的商业建筑;以中国大酒店为代表的旅馆建筑;以小洲村玉虚宫为代表的坛庙祠堂建筑;以霍芝庭公馆旧址、模范住宅区旧址竹丝岗四马路1号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以东亚烟厂旧址为代表的工业建筑;以海珠桥为代表的市政交通设施;以兰圃为代表的园林建筑等。
在后续的第二批、第三批等历史建筑名录中,还将进一步完善名人故居、骑楼、古井、古桥、码头等历史建筑的类型。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