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9日电 (记者 常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今日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3~2014)》指出,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指数从1991年开始逐渐上升,到1993年达到波峰,出现了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指数从1991年的0.6159下降到2000年的0.4747,然后提高到2011年0.6304,总体处于次级不均衡状态。2011年投资消费结构失衡指数高达0.96,进入完全失衡的边缘。
报告分析,投资消费结构最为严重出现过七次预警提示,金融结构失衡次之,出现过六次预警提示,国际收支结构失衡也非常严重,出现过三次预警提示,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指数虽然未出现预警提示,但是所有的年份都处于次级不均衡状态,非常值得关注,相比而言,产业结构指仅在1991年出现过一次预警提示,失衡指数从2006年以来进入下降通道,连续七年处于次级均衡状态。值得欣慰的是,2012年中国的经济结构指数已下降至0.4889,从次级不均衡走向了次级均衡状态。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指数从1991年开始逐渐上升,到1993年达到波峰,出现了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是货币供给增长率增长过快,金融结构严重失衡,导致“流动过剩”的必然结果。1993年下半年中国政府开始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需求膨胀,加上199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流动性过剩”的消化,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指数逐渐从次级不均衡状态转变为2000年前后的次级均衡状态。总体看,1991-2000年,除了严重失衡的金融结构外,投资消费结构和国际收支结构基本处于次级均衡状态,产业结构失衡指数逐渐下降,2000年也进入了次级均衡状态,只有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指数一直处于次级不均衡状态。2000-2009年,由于推行投资拉动战略等,消费率从62.3%快速下降到48.2%,而投资率从35.3%上升到47.2%,投资消费结构开始出现严重失衡,同时,由于长期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国际收支结构也连续出现了预警提示,金融结构失衡状况在经历了几年平稳之后,2009年又一次为应对金融危机而进入预警提示状态,收入分配结构不仅没有好转,到2009年反而接近预警提示水平,于是,2009年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指数达到了最高点。2010-2011年,虽然经济结构失衡指数有所下降,但是,依然处于次级不均衡状态,2011年投资消费结构失衡指数高达0.96,进入完全失衡的边缘。2012年,由于在GDP增长率下滑的同时,M2增长率大幅度降低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有效控制,金融结构失衡指数出现大幅度下降;国际环境的改变导致的出口放慢等,使得国际收支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而收入分配结构也由于实体经济的下滑、政府的调控,以及统计上的困难,有了一定的下降,投资消费结构也由于政府没有推出过度刺激政策没有恶化。
从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指数的变化中也可看出,中国长期推行的政府主导型需求管理政策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加剧经济结构失衡程度,而以高房价为代表的高生活成本不仅没有使更多的大众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反而使很多人生活满意度降低 ,这不得不使我们对中国经济结构失衡背后的原因进行反思。2012年以来,由于对经济结构转型的真实关注,包含对资产泡沫的担忧,没有为了经济增长而采取过度刺激经济政策,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大幅度转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不过,2013年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也表明调整的成效并不稳固,一是结构调整带有一定的周期性,二是结构调整带有很强的被动性,产能结构过剩仍然严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四是消费需求在短期内难以有明显增长。结构调整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矛盾,都是新一届政府推进经济调控和结构调整时需要面对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