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

前三季度云南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6%,与全省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民族大家庭 携手往前赶

张 帆  徐元锋  胡洪江  杨文明

2013年12月07日04: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民族大家庭 携手往前赶

  云南很美,美在风光好,美在民族多;云南很穷,穷在边疆远,也穷在民族多……

  2012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人均GDP分别比全省和全国低4540元和20794元,贫困地区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短板”。2011年5月,国家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2012年7月,云南省启动“示范区”建设,当年民族地区GDP占到全省四成。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沿边开放,民族地区保持发展好势头,“最短板”正逐渐成为全省奔小康生力军!

  ■整合资金600亿元,改善民族地区基础条件

  “民族地区是发展宝地”

  云南是民族大省,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500万,有6个“全国最多”:世居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省委书记秦光荣说:“云南的民族工作,不仅关系自身发展大局,也关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局;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

  省长李纪恒介绍说,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发展稳定的重大任务,始终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云南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保持了边疆安宁、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尽管如此,2012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人均GDP仍分别比全省和全国低4000和2万多元。为了让民族群众一起奔小康,云南省分类指导,不惜给民族地区多吃“偏饭”和“小灶”。

  “‘示范区’建设,就是要让民族群众快些富起来。”云南省民委主任赵立雄说。云南省制定实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兴边富民工程“十二五”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扶持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规划》等系列专项规划,助力“示范区”建设。其中,《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涉及资金投入728亿元。

  2012年,云南省完成4个规划总投资365亿元。2013年预计整合资金600亿元,改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云南省还启动了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迪庆藏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2012年投入省以上财政扶贫专项资金42亿多元,减少农村扶贫对象210万人。

  如今,政府的持续投入带来了基础条件的改善,云南“山不再那样高,路不再那么远”。区域经济的梯度发展,也让许多“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低效资源”,逐渐转化成“经济优势”。

  云南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越发宝贵:这里有干净的阳光、空气和水;多变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类型蕴藏着宝贵的生物资源;“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绚烂多姿;4000多公里边境线向南亚、东南亚国家敞开大门。正如外来投资者所说:“云南民族地区是发展的宝地!”

  ■因地制宜农民增收快,沿边开放激活区位优势

  “特色发展鼓了钱袋子”

  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芒景村,位于云雾缭绕的景迈千年古茶山上,布朗族、傣族等多个民族在此聚居。这里拥有近50万株100年以上的古茶树,芒景村“因茶得富”。早在2007年,村里就制定“公约”:不准在茶园里砍树、放火、捕猎,不准用化肥、农药。村党总支书记南康说:“人要吃好茶,就得对茶树好。”

  近年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异军突起。今年前三季度,云南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990多亿元,增速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特色农业,也鼓起了民族群众的“钱袋子”。

  不光是农业,云南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特别注重立足自身的资源条件,下好特色优势产业这盘棋。

  “小锤敲过一千年”,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的白族手工艺匠人,用小锤演绎着幸福生活。村里从事银饰品加工和销售的有400多人,“只要有旅游商品销售的地方就有新华村银器”。鹤庆县地处大理、丽江之间,自身又是“高原水乡”,每年数百万游客往来。县委书记段智深说:“新华村的未来,是一座生态旅游小镇。”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曼龙勒村,则围绕着“热、傣、水、边”特色做起文章。紧邻“望天树景区”,有原生态的古树林、竹楼和古井,曼龙勒村立志做“中国沿边第一寨”。村主任岩糯香信心十足:“到201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要破万元!”

  前三季度,云南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02元,增长16%,高于全省平均13.7%的增幅,继续保持发展好势头。

  云南省有5个地处边境的民族自治州,22个边疆民族自治县或民族自治地方县(市)。边境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的1/4。现今风生水起、捷报频传的沿边开放,成为民族地区又一个重大“后发优势”。

  11月底,云南省正式启动“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这为云南打造泛亚金融开放合作新高地和沿边大开放大开发注入“强心剂”。同年9月底,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获批,成为云南第四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2010年就被列入国家沿边“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激活沿边优势以实现“兴边富民”,云南方兴未艾。

  ■资金补贴、政策引导,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建自己的美丽家园”

  一公斤铁核桃五六元钱,一公斤铁核桃仁五六十元钱,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莲花村人用“去皮取仁”的小刀“砍”出了幸福。这笔账让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县长和慧军坐不住了:因为这些核桃多半购自丽江。“我回去后要组织人来学习。”和慧军告诉记者。

  这一幕发生在日前召开的云南“示范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与会人员谈论最多的,是如何增强民族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芒景村的古树茶不愁销,愁的是没有好的品牌和包装。正当村民们准备“大干一场”时,却发现“芒景”、“景迈”等商标已被人抢注。南康说:“现在社会发展太快,如果学习不够,思想就跟不上形势。”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大理州云龙县诺邓白族村“火”了……这里完好地保存着由民居、庙宇、盐井、衙门、驿路等组成的明清建筑群落。但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开始显现。当地政府正在探索一条新路——将保护和开发的主导权交给村民。

  诺邓村成立“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协会”,“海选”出理事长及15人组成的理事会,决策古村的保护和开发。杨家全是理事会成员,家里的客栈不够住,可她不打算新增标间了。“房间里加卫生间,就得改造老房子,破坏太大。”她说。

  云南省今年启动“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工程”,3年计划投入100亿元,打造一批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民族团结示范典型。发动群众自己干,让“示范区”建设看得到、摸得着、有学头。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正在推进“美丽家园”建设,政府每户补助两万元,发动群众建新村。州委书记杨洪波说:“群众是流自己的汗建房,发展自己的产业,建设自己的‘美丽家园’。”大屯镇倮莫村老村子的北面,将建成全新的“倮莫新村”。村民赵竹英搓着双手憧憬:“过上好生活,民族更团结!”

分享到:
(责编:凌陈、袁勃)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