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主持研发的高空业务系统在全广西壮族自治区推广应用,她曾在一年时间内发表过12篇高空探测科技论文,她带领的高空气象观测站3年内有6人次获得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她,就是广西河池市高空气象观测站站长韦肖林,同行称她为探空气象“达人”。这位“达人”,其实是一个有11年高空观测经历的“80后”。
韦肖林在检修探空雷达。图/罗雅
从“新兵”到“骨干”
2002年,韦肖林成为高空气象观测站的“新兵”。气象学专业毕业的她,对高空探测一窍不通。“我一见制氢、雷达设备心里就犯怵。”韦肖林坦言。刚从事高空观测工作时,她对制氢、雷达等大型设备使用和维护一头雾水。不仅要成为这些大型设备的“操作员”,还要成为“维修员”,对于一个女孩来说实属不易。那段时间,韦肖林除了钻研测风雷达、制氢设备原理等书籍,还坚持全程参与每一次设备维护和维修,从拧一颗螺丝钉学起,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我们探空观测员担当的是天气预报‘侦察员’的角色。”韦肖林这样介绍自己的工作。每天早晚7时15分升空的探空气球,获取的高空气象资料不仅是河池、广西天气预报分析的基础数据,还是全球共享的资料。高空气象数据是天气变化的“风向标”,高空气象数据失之毫厘,天气预报结论可能会差之千里。
“不能让观测数据在我的手中出错”,这是韦肖林给自己定的原则。她总结了一套减少错情的工作办法,即把每项工作流程化,值班时提前到岗做好准备,严格对照观测流程操作。每一个步骤有可能出现的异常问题,她都编制了解决办法和预案。
正是这种严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使韦肖林成为了高空观测业务的骨干。近5年来,她获得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1次、高空测报连续百班无错情9个、全区优秀气象探空员称号2次。
从“骨干”到“领头羊”
2008年起,韦肖林担任河池市高空气象观测站站长。6位同事当中年龄最小的她,成为了全站的“领头羊”。
针对业务中存在的质量统计繁琐和雷达故障多发等问题,韦肖林组织全站人员相继完成了《高空质量统计程序》和《高空站设备维护保障方法》项目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全员参与项目,大家共同思考、分工协作,无形中增强了凝聚力。
2011年,市气象局决定将原由气球服务中心负责的电解制氢工作交由高空气象观测站负责。韦肖林组织全站人员,坚持每天开展一次理论学习和操作实践。经过近50天的努力,他们顺利完成了业务交接,比市气象局要求的3个月时间提早了40多天。
近几年来,河池高空业务目标考核一直名列全区前茅,三年来共有6人次获得了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
从“领头羊”到“达人”
韦肖林爱好业务钻研,“她一钻进‘疑难杂症’里,就非要找到解决办法不可。”同事们戏称她为“问题狂人”。
因为她每次遇到业务问题,非要找出原因和解决思路才肯罢休,这使她成为了河池市气象局有名的论文“高产户”。在2012年,她发表了12篇学术论文,打破了全局单年个人论文发表的纪录。现在,高空观测的同行们一遇到‘疑难杂症’,总爱打电话向韦肖林这位“达人”求援。
韦肖林还承担着全区高空气象探测管理的一些工作,如参加全区高空观测业务检查、250班质量交叉验收等。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她,对丈夫和儿子心里一直有愧疚感。因为工作忙,家务事大多由丈夫承担。今年11月,她出差在外多达15天,刚上小学的儿子称她为“出差达人”。
“高空探测只是天气预报服务当中的一颗螺丝钉,我的目标是做一颗合格的螺丝钉。”做一名合格的高空观测员,是韦肖林始终如一的工作目标。
(来源:气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