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十四大提出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认识上的转变体现出怎样的改革信号?在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又该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教授。
记者:《决定》将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过去的“基础性”发展为“决定性”,如何看待这一认识上的转变?
郑新立:改革开放实质上就是从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发展商品经济做起,实行市场取向的改革。35年来我国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应主要归因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等价交换,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1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凡是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发挥比较好的领域,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就充满活力;市场作用受到限制的领域,对资源的吸引力明显偏低,经济发展就一潭死水。
《决定》在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对十四大提出的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提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相对于计划体制下由政府配置资源来说,是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第一次飞跃,那么,时隔21年后提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上的又一次新的飞跃。
记者:如何能够实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
郑新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需要配套的体制条件,《决定》对此做出了改革部署:
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决定》明确要求“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这些改革对鼓励创办企业,增加市场主体,强化市场竞争,发挥企业在配置资源中的主体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价格是引导资源流向的信号,价格扭曲,必然导致资源错配。《决定》提出,“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
三是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市场扩大到什么范围,资源就能够在多大的范围内优化配置。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在全国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能够产生出巨大的宏观经济效益。《决定》要求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四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完善的土地市场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决定》提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并提出一系列土地改革新举措。这些改革是农村土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重大突破,是发挥市场对土地配置作用的重大突破,对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必将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五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决定》对金融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并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这些改革对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金融领域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决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未来深化改革应该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
郑新立:根据《决定》的要求,今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应当朝着扩大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方向来进行。经过多年改革,我国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方面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是,由于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和市场发育程度都比较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益和效率。具体表现在:
由于社会体制改革滞后,对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领域形成屏蔽,资金等生产要素难以进入,造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诸如交通拥堵、进养老院难、上学难、停车难等,都是由于社会资金“进入难”带来的。
由于城乡一体化改革滞后,形成城乡之间的市场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自由流动。一方面是城市大量闲置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难以进入农村市场,另一方面是农村大量资源由于不能市场化而难以吸引投入,农民只能“捧着金碗要饭吃”,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发展,直接导致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
由于地区之间的行政分割,严重扭曲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的配置,形成了城市与周边地区发展水平的巨大落差。在城市内人口和产业高度密集,土地、淡水等资源严重短缺,房价不断攀升,而在邻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投资严重不足,资源大量闲置,削弱了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由于生态体制改革滞后,阻碍了生产要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直接导致大面积雾霾天气和水资源严重污染。这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没有找到共享性公共产品的价值补偿机制,生态环保工作停留在空喊阶段,治理者得不到回报,污染者大赚其钱。
由于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文化产品的市场交换价值难以实现,制约了社会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使广大人民文化创新的智慧和能力受到压抑。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环节,就能带动和影响各方面的改革,不断取得改革的新进展、新成就。
记者:《决定》同时提出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如何能够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郑新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在政府。《决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并提出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总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领域的主要职能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要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我们要把挑战变为机遇,以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稳增长,尤其需要强化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功能。
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减少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面。许多企业反映对新建项目的审批环节过多,手续过于繁琐;有些行业进入门槛过高,存在着“玻璃门”;不少市场可以解决的问题,仍习惯于用行政手段解决。为此应对现行审批事项认真清理,凡属于市场调节和企业经营决策的事务,都应交由市场和企业来解决。
市场经济是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法制经济,政府的职责就在于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应严格依法打击,并制定科学严格的质量标准,加强市场监管。同时,在税收、信贷、用地、市场准入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应一视同仁,让企业平等获得生产要素,使先进企业充分发展,落后企业得以淘汰,保证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机制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