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12月5日电(记者潘强)4日,珠算“申遗”成功,这标志着珠算文化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值得欣喜。但如果仅仅将其作为遗产予以保护,这难免有些遗憾,珠算当今面临“没人用,没人会用”的尴尬境地,更需要通过“申遗”得以缓解。
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着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在没有电子计算技术的时代,算盘推动着社会进步。
笔者儿时是在珠算的陪伴下长大,小学六年的珠算学习历程,为逻辑思维的培养、运算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笔者所在的学校将珠算和心算相结合形成了“珠心算”,学生大脑中有一把无形的算盘,根据所念的数字进行“模拟运算”,计算速度也得到提高。
后来,笔者参加了全国珠算等级鉴定考试,一起考试的还有许多成年人,但成年人的拨盘速度明显慢于小学生,计算准确度也要低于小学生。可以说,珠算对培养学生启蒙时期的运算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技术已非常普及,它大大缩短了现代人在计算上所要花费的时间。走在各大市场上,现在已经很难看到有算盘销售,珠算几乎进入到了“没人用,每人会用”的尴尬境地,面临着传承难题。
如今,每当笔者回母校与老师交流,谈到最多的就是珠算的没落。老师是省里有名的珠算教师,对中国珠算的处境时常欷歔不已,他说现在学习珠算的学生越来越少,重视珠算的教师也寥寥无几。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笔者的母校仍旧坚持着“珠算需学习六年”的规定。
珠算申遗成功,笔者更希望能借此机会提高珠算的地位,将珠算普及教育提上日程,比如珠算可以重新进入小学课堂,并有针对性地对大中专院校开设相关课程,让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说不定,珠算能重新焕发生命力,借助“申遗”成功迎来第二个春天。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