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混合所有制”究竟谁“混合”谁

2013年12月05日04: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混合所有制”究竟谁“混合”谁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备受关注。在刚刚结束的2013中国年度管理大会上,与会的260家民营企业老总与应邀出席的央企掌门人们热议“混合所有制”。与国企混合后,民营企业究竟能得到哪些好处、在企业经营决策的哪些领域可能会受到限制、这一“重大利好”的背后,民企老总们究竟在担心什么?

  早在半个月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马俊就注意到,“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一个“新提法”。他认为,所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可能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更大的优势,这种情况下,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会明显增强。

  但在一些“当事人”眼中,“混合所有制”远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

  “尽管有一系列利好消息,但三中全会后,我们民营企业发展的形势将会更加复杂。”宁夏宝塔石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珩超率先“开炮”:“混合所有制经济到底是谁混合谁、混合之后谁说了算,这些事儿都还没说清楚。”

  身处垄断的石化行业,孙珩超比任何人都急于想见见“混合所有制”的真面目。他的宝塔石化以民营企业的身份在石化行业打拼多年,深知其中的不易。尽管已入选中国化工企业500强,但他表示,“传统产业正面临巨大变革,环境、人力成本的压力都在增大,这些压力到民企身上显得更加巨大,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

  在孙珩超看来,这种“新的增长点”或许能通过与国企的合作找到,但出于审批时效等原因,迅速开启合作的可能性并不大,“提了政府要放权,但具体到什么时候收回这只影响市场的手,还不好说。”

  前段时间,一则有关某地解决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打响第一枪”的报道,令从事环保产业的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彪感到“非常痛心”,“淘汰产能过剩,不能用这样的硬招儿。一个钢铁企业投资多大?一下子说炸就炸了。”

  王文彪从中看到了商机,“淘汰落后产能,不一定要拆、要炸,还可以用技术创新、用市场化手段去做。”他发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用市场化的手段搞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又提了“混合所有制企业”,为什么不能由国、民混合的企业来做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呢?

  国有独资大型中央企业、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杰表示看好“混合所有制”,“希望能早点有详细政策出来,实现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的企业‘中国梦’。”

  张杰指出,国企和民企不应是“国进民退”、“民进国退”相互抗衡的关系,而应是一个合作共赢的关系,“国企、民企联合起来,优势互补,我们也能做出几个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

  在“混合”的问题上,20年前以1000万元总资产起家,发展到如今3600亿元的老牌“国、民混合企业”海航集团最有发言权。

  “早年我们老说,连做个木头飞机都要发改委的批示。”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回忆,海航创业之初,投资方把资金、管理、运行方案等等细枝末节的事儿都准备齐了,就等发改委批航线。“像所有国企、民企一样,批一个项目,难着呐。”陈峰回忆,那时海航安排专人天天在民航局、发改委门外“上班”。

  陈峰总是说,海航的发展,受到了海南省政府的“关照”。而这种关照,与这家民营企业的“国资背景”密不可分。而企业发展之后,出于“国资背景”,这家企业未来仍将以海南“本土企业”的身份,促进当地“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海航还专门成立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集团”,“把在外地发展的产业归入到海南来,用我们发展的成果,助力海南加速国际旅游岛建设。”

  陈峰说,理想中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应该就是这种“互补”的状态。“国资背景”在政策层面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又在发展之后适时地“反哺”国家,“混合所有制应当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是个好东西。”

  本报北京12月4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