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次归侨侨眷代表 王文康 人民网 张庆成 摄
人民网12月5日电 (张庆成) “我原本是画工出身,可是我就是把粤菜馆开进了加拿大,开进了温哥华最高档的购物中心!”第九次归侨侨眷代表、来自广东的王文康骄傲地告诉记者。
来自小地方的“小画工”画出大市场
“我是客家人,来自广东省的梅县,那是一个小地方,著名的侨乡!”王文康这样介绍着他的家乡。“我爷爷是新加坡归侨,我们一直生活在梅县,我小时候在当地学习油画,一直到了1985年,我到了广州,在一家工艺美术厂找了一份画工的工作。”生性不甘居为人后的王文康两年后就自己创业,自己做老板,也开了一家小规模的画厂。谈起规模,王文康风趣地说:“规模相当于现在的工作室。虽小,但那是事业的起步点!”
“到了1988年,我的画厂就已经有六七十名画工了。主要出口国外,后来生意不好做,我就把目光投向国内,由出口转为内销。凭借着自己画厂的油画的高水平,很快就打开了国内市场,就连当时的南方大厦也都买我的画。”王文康骄傲地讲述着。
“你听说过深圳的大芬油画村没有?”王文康问记者。
上世纪80年代末,香港画商黄江来到深圳大芬,租用民房招募学生和画工进行油画的创作、临摹、收集和批量转销,由此将油画这种特殊的产业带进了大芬村。随着越来越多的画家、画工进驻大芬村,“大芬油画”成了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品牌。吴邦国、李长春、曾庆红、陈至立、李铁映、华建敏、李贵鲜等领导人先后到大芬油画村视察。“我也是大芬油画村的创始人之一!就是用一张张小油画来画出大市场!”王文康自豪地说。
多年的画厂生意让王文康积累了第一桶金,也让王文康开拓了眼界,于是王文康开始了“转型”,开办了彩印公司,不久又响应“菜篮子工程”,开办了农场,进军养殖业。到了2004年,王文康甚至建设起了工业园区,搞起来文化产业园。
“重亲情让我走上了侨务道路”
“梅县当年并不富裕,梅县人离开家乡只有两条路”王文康告诉记者,梅县一直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这就是因为只有读书,才可能离开小山村,走到外面去,见识到外面的世界。要么就得走第二条道路,去当兵,退伍了或许能有份稳定的工作,别无他法。一直到了改革开放。王文康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之后,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他由于在家乡有画油画的手艺,也出来闯荡广州,一步一步的干起了自己的事业。但是,作为一名客家人,重亲情的传统也一直深深烙印在王文康的内心之中。
“由于家乡是侨乡,很多老乡都是华侨或侨眷,当地也经常举办联谊会等活动,我也会经常出资参与活动,加上我本身也是侨眷,逐渐地就和侨界关系越发的紧密起来了。由于在广东侨界做出了一些影响,到了1997年,我就已经当选为广东省侨联委员,到了2009年,我当选为广东省侨联十大杰出先进个人,到了2010年,我当选为广东侨联常委!”王文康自豪地告诉记者。
“就是要把粤菜馆开进温哥华顶级商场!”
“以前中国人的餐厅要开到加拿大温哥华的高档商场是很难的,可是经过我的努力和有关部门的牵线搭桥,我们的粤菜馆开进了温哥华最高档的购物中心”,王文康说。
王文康投资的高端粤菜馆现已成为外国人津津乐道的美食。而在此之前,很少有中国高档餐馆能够进入温哥华当地高档商场。“我的孩子在温哥华读书,我和我太太去看望他的时候发现温哥华的华人越来越多,近年来出入境人数成倍增长,这绝对是为当地中餐业带来了商机”,王文康说,正是看中了这个商机,他决定进军温哥华的餐饮业。
除了餐饮业,王文康也在温哥华做起了房地产生意,“不少人到了温哥华养老,可我打算再接再厉,继续大干一场!但是,我始终会记得我是一名华侨,我们侨界最大心愿就是国家的繁荣昌盛!十八大以后,更加增大了我们投资的信心,我一定尽我的最大能力为我们的侨务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王文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