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远望6号”远洋航天测量船12月2日电 题:太平洋上海天“握手”护送嫦娥三号奔月
作者 孙自法 袁继东
“长江6号发现目标!”
船时12月2日凌晨4时47分(北京时间1时47分),与西昌远隔“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太平洋赤道附近预定海域,“远望6号”远洋航天测量船顺利接过海上测控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接力棒”,第一时间发现、捕获目标。
4时48分,“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1分钟后,“远望6号”接着报告:“器箭分离!”……船载航天测量设备与嫦娥三号测控天线,在海天之间成功“握手”。
大洋上,船在动,苍穹中,“嫦娥”在飞,它们相伴前行。此时,船行海域浪高1.5米,风速每秒6米。“远望6号”航向210度(西南方向),航速12节(1节为1海里每小时,1海里等于1.852公里)匀速航行。
舱外海风习习,东边天际露出鱼肚白、晨光初现。舱内指挥大厅、测控机房、动力机舱等灯火通明,船员们早在3小时前就已各就各位、各司其职,紧张、忙碌,却井然有序。
“远望6号”指挥大厅内,正中间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并动态更新着运载火箭发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的各种数据、飞行轨迹,以及船上各部门工作状态,调度声、报告声此起彼伏,任务指挥人员、科技人员神情专注。
如果说指挥大厅是“远望6号”执行嫦娥三号海上测控任务“大脑”的话,船上测控系统中心机房无疑就是船上任务的“心脏”。在这里,雷达天线等航天测量设备操作手注意力高度集中娴熟驾驭操纵杆,紧紧“握手”嫦娥三号不放松;工程师们盯着各自面前显示屏,一丝不苟开展数据监视、软件维护、技术状态核查等工作。
因航行安全需要而不能开灯的驾驶室内,各类仪表盘上荧光闪烁、航行信息一目了然,航海部门值班船员谨慎驾驶,加强海域瞭望;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动力机舱里,轮机部门船员在高温、高噪音环境中定时巡检动力设备,服务航行、保障供电。
与此同时,船上通信部门紧张工作,确保执行嫦娥三号海上测控任务通信链路畅通无阻;船务部门服务保障也准备充分,餐厅做好了可口夜餐随时供应,卫生室医护人员进行巡诊以备不时之需。
在嫦娥三号任务海上接力测控中,“远望6号”主要承担发射入轨段和地月转移轨道段(奔月)的跟踪测控,具有长弧度、长时间、远距离、弱信号等特点,任务要求是尽能力跟踪。
从船时4时47分目标捕获开始到5时16分,“远望6号”顺利实施嫦娥三号任务发射入轨段跟踪测控。测控系统负责人毛亮介绍说,船上测控系统发现目标早、捕获目标及时、跟踪连续稳定、数据录取完整有效,“圆满实现了嫦娥三号发射入轨段跟踪测控的预期目标”。
随后,从船时7时整到18时20分,“远望6号”持续开展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地月转移轨道段跟踪测控。该船总工程师顾炳俊称,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各参试设备软硬件运行稳定,与北京中心调度指挥畅通,各类信息交换正确,航行工况等各项保障有力。
在地月转移轨道段,“远望6号”成功克服目标距离远、接收信号弱、跟踪时间长等困难,实现跟踪测控奔月轨道最远至距地近14万公里,圆满完成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海上测控任务。
从晨曦微露到夜幕降临,嫦娥三号还在奔月路上。“远望6号”上连续11个多小时为嫦娥三号入轨和奔月“保驾护航”的船员们,终于一身轻松走上甲板。(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