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被《落泪是金》改变的他们

2013年11月14日08:53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被《落泪是金》改变的他们

几乎每一位农村贫困大学生都有一个苦难辛酸的童年。 资料图

  《落泪是金》是著名作家何建明在1997年应共青团中央之邀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他花了近一年时间,走访了40多所高校、采访300多位当事人写成的30万字作品。《落泪是金》记录了贫困大学生大学梦的洒泪之路,学生们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艰辛,以及所造成的多舛命运,许多读者看完后不禁潸然泪下。如今,《落泪是金》由作家出版社再版。

  《落泪是金》于1998年出版后,立即轰动全国,相继有100多家报刊连载转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随后,政府和教育部门相继出台各项帮助贫困大学生的措施与各种“绿色通道”;社会各界也掀起了向贫困大学生捐助的高潮。《落泪是金》获得了“鲁迅文学奖”、“新时期全国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被《纽约时报》誉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校园文学作品。

  何建明也因此成为最早关注中国弱势群体的作家,自这部作品发表以来,社会各界因读《落泪是金》而自发向大学贫困生捐助款就达两千八百多万元。15年来,至少有近千万贫困学生获得了直接的帮助。《落泪是金》在某种意义上深深地改变了很多贫困大学生的人生轨迹。那么,《落泪是金》的几位主人公,15年间又经历了哪些命运的变迁呢?

  金石开

  河南人,原中国农业大学97级学生,现作家出版社营销宣传部主任

  金石开是《落泪是金》书中第一位出场的主人公,这也使他的故事受到了最多的关注。金石开毕业后在希望工程工作了八年,之后去了作家出版社,现任作家出版社营销宣传部主任。

  金石开家在河南农村,自己有四个哥哥,全部早早务农,只有自己因为成绩好,一直读到高中。考上大学那年,全家既高兴又悲伤,四个哥哥结婚盖房娶媳妇已经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背了一身债,大学一年几千的学费,是金家四兄弟商定共同贷款供金石开上大学,老大贷了800元,老二、老三、老四各贷了500元。

  金石开上大学报到后,在交完所有的学杂费之后,身上只剩下455元。开学一个星期后,听说学校能为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减免部分学费,他赶紧写报告申请。此外,金石开还承担了学校的勤工俭学任务,为教学楼打扫楼道,每个月可以获得400元的报酬。金石开在采访中对记者说:“这份工资在当时来说是非常高的,因为那个时候一般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也就200块钱。但就是太累了,每天干几个小时,筋疲力尽,对课业也有些影响。”

  1997年的一天,何建明通过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找到了金石开,并和金石开一共聊了三次。何建明把金石开的故事放在整本书的第一篇,也让金石开成了最受瞩目的人。1998年《落泪是金》出版后,金石开形容自己当时“每天收到的捐款汇单雪片一般的多”,他回忆自己当时几乎每天都往邮局跑,领汇款单,最多的一次收到了一位华侨寄给他的一万元汇款。而他将自己收到的汇款都交给学校,再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分配给其他贫困学生。

  金石开确实是那位最大程度上被改变了命运的人,他自己也毫不怀疑这一点。他对记者说:“我现在在北京生活得很好,有家庭有稳定的工作,也买了房子买了车。如果没有这本书,没有他(何建明)的帮助,我可能连大学都读不完就辍学了。”当时为了让弟弟上学而借钱的四位哥哥,继续在农村务农。前几年金石开的哥哥生病需要做手术,他毫不犹豫地付了全部的20万元医疗费。

  唐丽霞

  安徽人,原中国农业大学96级社会学专业学生,现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发展管理系副教授

  唐丽霞是《落泪是金》书里第二位出现的主人公。唐丽霞大学毕业后又继续念了研究生,之后留校任教,现在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发展管理系的副教授。

  唐丽霞出生在安徽贵池的小渔村,是所在中学的高考状元。唐丽霞童年时父亲去世,她从初中开始就自己干活挣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后来有了继父,但生活条件依然艰苦。1996年9月,她到中国农业大学报到时,交完学费和各种费用之后,身上只剩下200块钱,中国农业大学为每个学生发放的生活补贴成为她生活的主要来源。大二时,继父因糖尿病丧失劳动能力,并需要药物救治,弟弟当时正在上高三,家里无力支付唐丽霞的学费,于是她向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老师申请勤工俭学的机会,这才向学校说明了家庭经济情况,被安排在暑期担任学校宿舍楼的值班工作。除此之外,唐丽霞在寒暑假身兼数职,不仅给学校的教师做家政小时工、去商场参加产品的促销,还兼职家教。

  《落泪是金》出版后,唐丽霞收到“一位中国科协的爷爷”每个月固定寄给她的300元钱,“这个是连续性的,比起我干零工不固定的收入,对我帮助很大。”

  唐丽霞告诉记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在京的同乡来学校看望她:“阜外医院的主治医师来看我,还有一些别的人,他们会跟我聊聊天,请我吃顿饭,问我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有的也会给一些临时的支持。”

  之后,唐丽霞还得到了学校为贫困学生提供的奖学金,基本解决了自己的学杂费和生活费用。唐丽霞在采访中笑着对记者说:“其实我也不是最贫困的,自己也没觉得自己有多辛苦,可能是因为从小就干活挣钱,所以耐受性比较高吧。”唐丽霞说,“我的学生们现在在图书馆偶尔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我的名字,还觉得挺亲切的。他们发现平时我和他们说的道理并不是纸上谈兵,也对我好像更加信任了。”

  当事人说

  于翠霞

  接触过两千贫困生

  于翠霞是当年带领何建明采访的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现在是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她告诉记者,当时的不少贫困学生到后来都一直与她保持联系,而他们中的不少人现在都事业小有成就。

  于翠霞在自己的博客中写文章回忆这段故事时说,当时何建明为了写《落泪是金》来采访她时,她刚到学生处工作满一年,担任学生处副处长。“十五年过去了,当时我们一起聊天、举办签名售书活动的场景此刻依然历历在目。”于翠霞说,“感谢书中那些学生的勇敢,当我征询他们的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把自己的故事放在书中,他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于翠霞回忆中的那几年,因为《落泪是金》带来的影响,她曾多次接受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的采访。从1997年开始,她一直在学生处工作了7年,主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每逢迎新时,我都会顶着炎炎烈日,在学校设立的‘绿色通道’接待处,亲自迎接那些交不起学费甚至没有生活费的学生。”于翠霞说,每年那几天,她都会接待大约200多名这样的学生,7年算下来,接近2000人。本报实习记者 陈梦溪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