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是纠正缺点错误,以防再犯的有力武器,其重要意义众所周知,无需多谈。然而,批评难,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批评难,难在面子。彼此是同事,朝夕共事,抬头不见低头见,当着众人的面指其过,怕伤了感情。若是对方记仇的话,保不准哪天给你使个阴招,下个绊子,岂不自讨苦吃!诚然,在衰其不幸的阿Q看来,批评是“挖祖坟”,你若不慎说了“光”呀“灯”呀什么的,他那头皮上的疮疤就会变得通红,“口呐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但阿Q之类毕竟是极少数,若是我们因怕伤了面子,对其过失听之任之,就会如同那只“善良的啄木鸟”。有则寓言说的是,有只善良的啄木鸟,当它准备向潜藏在树干上的害虫发起进攻时,突然想到果树可能也会受伤疼痛,便大发慈悲,“算了,还是让那些小虫陪伴果树吧。”于是,害虫泛滥了,果树枯萎了,森林也消失了。所以“任何灵魂的纯洁,都要经受批评的煎熬。如果别人善意的批评使你痛苦,那可能正是良医给你割掉毒瘤后的伤口在作痛。”
批评难,难在要说实话、真话。君不见,报忧得忧,尽管那所报之忧是实情;报喜得喜,哪怕那所报之喜是谎话。说实话领罪,编谎言受奖,古已有之,宋康王便是一例。
据《吕氏春秋·壅塞》载:战国时,齐国将进攻宋国,宋国派出探使回来禀报说:“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宋康王身边的近臣深知他愿听报喜而讨厌报忧,便说,以我宋国之强,齐兵之弱,齐国哪敢来犯,这人分明是在假报军情,当治欺君之罪。宋康王听此谗言,便下令将探使斩首,然后再派一人打探。第二个探使回来依然报告军情紧急,形势甚危,宋康王又砍了他的脑袋。如此一连三个探使丧命。当第四个探使出城后心想,说了真话也没用,反而白白送死,不如说假话还能保住性命,于是回来报告说“根本不见齐兵的影子,我国百姓安居乐业。”宋康王一听甚喜,立即赏赐若干银钱。不久,齐兵兵临城下,宋康王惊慌失措落荒而逃。这正是,喜忧错判、黑白颠倒,赏罚悖反,宋康王逼良为娼咎由自取,最终害了自己。
批评难,难在一个要敢说,一个要善听,魏征与李世民堪称敢说善听的好搭档。据《贞观政要》载: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近岁颇好奢纵”,便上书直谏,即成名垂青史的《十渐》。在《十渐》中,魏征力陈时弊,历数太宗过失,诸如好大喜功、奢靡不俭、偏听谗言、游山玩水、不纳忠言等等。对此如针似芒的批评,唐太宗不但不发怒,反而说:“朕今闻过能改,庶己克终善事。”“自得公疏,反复研寻,深觉词强理直,遂列为屏障,朝夕瞻仰。”正由于李世民能虚心纳谏,接受批评,励精图治,才有被千秋史笔赞誉的“贞观之治”,更为七十多年后“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使批评不再难,唐太宗是个榜样,齐威王也是一面镜子。战国时齐威王曾下令臣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讯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古代开明帝王尚能听取逆耳之言,作为今人,更该有敢于指过,不怕报复打击,欢迎批评,褒奖提意见的胸襟和品格。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