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陈炳才
通观公报,我们看到,改革思路有重大突破。
首先是治国理念和方略的突破。公报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治国方略的重大突破,是改革的新思路,新境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涉及到多方面的改革,不局限于政府层面, 是改革总体思路和治国方略的重大完善。
其次是改革思路的突破。强调综合改革,而不只是经济改革。关于全面的体制改革的重大决定,有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些决定也涉及到政治、社会、文化等,而这次决定,标题是全面改革,而不是经济体制,这意味着未来改革是综合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是重点,但其他改革也很重要。
再次,改革部署有重大突破。一是明确了改革了目标。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早期的改革是打破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完善新体制,而现在不仅是继续完善,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制度的范围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广泛,内容更丰富,战略性更高。二是指出了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也意味着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思路不可取,导致社会矛盾和不稳定,不能增加公平正义、不能带来福祉的改革不可取,也意味着改革不应有闯关、急于求成、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而应该“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也意味着能够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利益的改革能够日益重要,如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收入分配格局、社会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
再其次,全会对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报在继续沿用十八大提出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法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也是重要的制度完善补充。
最后,深化经济改革有实质和创新内容。一是注重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表明,在资源配制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而不是政府,但也不能忽略政府的作用。二是强调商品和要素自有流动、平等交换,这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公报提出“必须加快形成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实现完全的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不容易,因此,公报提示“着力清楚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三是强调“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但这个提法也意味着不完全由市场决定价格,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定价依然不可或缺。四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新的提法,有利于解决农村城镇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各种土地矛盾,有利于城乡互利发展。五是公报回应了对国有经济改革的一些争议,明确提出“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依然要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