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通讯员穆海振报道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进程最迅猛的区域之一,在全球变暖和高速城市化双重影响下,区域气候环境的变化已经成为影响长三角地区城市(城市群)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上海市气候中心主持,联合江苏省气候中心、浙江省气候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共同参与的“典型城市群区域气候变化特别评估报告――以长三角为例”项目,在完成长三角地区城市群气候变化事实分析基础上,对不同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脆弱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以适应气候变化为重点提出对策措施,以期为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提供科技支撑。
项目组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布局由极化向泛化发展:由以上海为核心至沪宁杭苏锡常多个核心发展。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城市用地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与快速城市化进程相对应,1981年至2010年,长三角区域年平均气温的线性增温率为0.6℃/10年,其中苏州是长三角城市中增温率最高的城市,并呈现出以上海、杭州为转折点,贯穿南京、扬州、常州、无锡、苏州、嘉兴、绍兴、宁波、台州的“Z”字型的热岛分布格局。此外,长三角区域平均年降水量略有减小。
研究发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已经成为制约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水、交通、能源等领域。暴雨、大雾、雨雪冰冻等灾害是影响长三角城际及城内交通的主要气象灾害,如在暴雨日上海市交通事故相关报警次数比小雨日多10%。水质型缺水、水环境恶化和城市内涝等是长三角地区水资源环境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水温升高诱发的蓝藻暴发曾导致无锡市在2007年5月陷入了长达几天的饮用水危机。
项目组从敏感性和适应性两个层次选取经济、人口、社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和制度等方面的指标,对比分析了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的气候变化脆弱性。结果表明,各城市均存在一定的气候适应能力基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增量型适应不足,因此,较为发达的城市应加强气候适应治理机制和政策研究,降低气候变化给城市带来的风险。
针对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同主体,项目组在地方政府、社区和家庭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适应措施,包括长三角城市群要加强合作,联合制定跨城市的区域城市发展规划来应对气候变化等内容。地方政府层面应制定适应气候变化型城市规划,同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激发家庭和社区这一个城市组成的最小细胞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其气候变化认知能力。
(来源:气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