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改革触“利”碰“硬”
财税体制改革,因为涉及到最核心的利益分配问题,一向被认为是触及核心和根本的改革,也是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
1994年开始推行的分税制是我国财税改革的重大节点。这项被誉为“中国改革历程中的经典之作”的改革,不仅正确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正确处理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使得中国从过去走不通的行政性分权转到了与市场经济匹配的经济性分权,解决了过去循环往复的症结,其框架和规则一直延续至今。
不过,随着20多年来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的诸多变化,如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的不匹配等弊端亦日益显现,财税改革再次成为事关全局发展的触“利”碰“硬”的关键领域。
当前,县乡财政困难、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土地财政、“跑部钱进”等问题多有存在。
政府间责权划分不够清晰,地方税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地方政府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导致基层财政困难,财政重心上移的同时,事权重心却在下移,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欠发工资的情况。财力薄弱的地方,财政支出更多依靠中央的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总量偏大,且规范程度不够。
更进一步看,直接税与间接税比重失衡,过高的间接税不利于再分配的优化;资源税改革和相关配套改革不到位,也影响了政府调控资源环境、促进节能降耗的能力;而地方债务管理制度欠缺,政府债务风险增大,使得地方政府在隐形负债和土地财政等方面备受关注。
另外如公共收支透明度低、缺乏公众监督,一部分政府收入不规范,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存在公共资金浪费和腐败等问题也为社会所诟病。
财政改革的每一步都是直接关系中央与地方协调运转的国之大事。
一方面,一地一域的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需要财力保障;另一方面,全国范围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等等,也需要中央有足够的财力作支撑,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实现政治稳定、安定团结和政令畅通的重要保障。
如何能够理顺财力事权、怎样重构地方税体系,乃是当前财税改革的首要任务,而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非易事。在当前交织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中找到一条可行路径,是此番财税改革需要进一步完成的使命。其中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既回应地方的合理诉求,同时又从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作出全局部署。
当然,对于即将推行的财税改革来说,需要解决的问题还不限于此。适应国家“五位一体”战略部署的需要,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财税改革如何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中发挥牵引功能、倒逼功能,这也有待改革进行统筹考虑。□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