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1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把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放在海宁,同时,海宁也是全省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县市。11月1日,海宁在全省率先启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审批制度两大改革。
近年来,浙江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一直处在高速发展之中,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发展的“疲惫感”也不断袭来,土地、能源等资源日趋紧缺,众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的招工难、用工成本上升等问题不断涌现。如何破解越来越突出的发展与要素制约之间的矛盾?海宁博得了先机。
为何两大改革试点选择海宁?
事实上,海宁早已开始探索改革之路。
2011年,海宁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涵盖用地效率、价格杠杆、节能减排、亩产评价、税收调节、项目准入、银行信贷等领域的“十大”倒逼机制。在优化要素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倒逼企业转型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具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良好的试点基础。
2012年底,海宁又系统梳理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症结,开始构思建立要素配置改革“顶层设计”方案,通过继续深化改革,获取经济发展的红利。
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抓两件大事,一是创新驱动发展,二是全面改革。5月21日,李强省长在海宁调研时指出:通过政府自身改革来撬动其他改革,让要素资源更多地由市场来分配、市场来说话,这对于发展来说像是增添了发动机,有了一个强大的动力,这些改革如果能突破一两个,对浙江的整体“升级版”是个很大的启示。
海宁一口气取消调整176项审批事项
很多人都有买房办证的经历,首先要到财政局(地税)窗口缴纳涉及房产有关环节的税费,再到住建局(房管)窗口办理房屋登记,然后还要到国土资源局的窗口,办理土地登记。要办好“房、地、契”三证至少得跑三个窗口。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政府向社会放权为重点,结合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政社分开改革,形成政府主导,市场、社会和公民多方参与的“大市场、小政府、大社会”治理格局。审批流程再造的一项任务就是整合不同部门相似职责。
海宁试点的做法就是:以海宁市住建局为主,整合市财政局(地税局)的涉及房产有关环节税收征收、市住建局的房屋登记、市国土资源局的土地登记、市民政局的门牌证和市农经局林地登记的责任。
海宁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吴四新表示,从11月开始,海宁市民办理房产证只需要到住建局的窗口办理就可以完成,不再需要几个窗口“窜”了。
除此之外,以海宁市人力社保局为主,将整合市人力社保局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卫生局(合管办)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责;
以海宁市民政局为主,将整合市民政局的婚姻登记、市人口计生局的准生证核发等职责;
以市食品药品监督局为主,将整合市质监局的食品生产、市工商局的食品流通、消费环节等食品安全职责。
据统计,海宁市首批取消调整112项行政许可事项和64项非行政许可事项,变事前准入的审批为事后备案监管的行政许可事项总量达到30%以上,海宁市将成为全省审批事项最少的县市。
“亩产效益”综合评价设置导向指标
配合此次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海宁市还出台了《关于开展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加快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并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亩产效益’就是一把衡量改革标准的尺子。” 海宁市发改局副局长、改革办副主任许明华说,海宁将以“亩产效益”考核评价体系为基础,以差别化电价、水价、城镇土地使用税、排污权交易价格等相应配套措施为杠杆,促进土地资源向高效、高产出、高科技企业集聚。
如何做好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关键还是得看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价模型的设置。
许明华说,海宁此次综合评价体系的设置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指标:规上工业企业为亩产税收、亩均销售收入、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排放每吨COD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规下企业则是亩均税收、单位电耗税收。
依照上年度海宁1659家企业各项指标数据,分别计算出各企业的绩效综合评价得分。根据“成绩单”得分的高低,结合海宁市产业特色,按纺织、皮革、机械电子制造和其他四大行业分别进行排序,在各自行业中将企业分为A类(发展提升类)、B类(整治提升类)、C类(落后淘汰类),并在用地、用电、用能、用水、排污、信贷等资源要素配置上实施差别化政策。
将要素配置充分向“亩产效益”好的企业倾斜,是这次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应用的亮点。举例来说,一企业如果被列入C类落后淘汰类行列,那么将被实施惩罚性电价政策,如果能源消耗在限额标准以下的,电价每千瓦时提高0.1元;如果超过限额标准的,电价每千瓦时将提高0.3元。然而,如果被评为A类企业,则在用地、用人、用电、信贷等多方面都会受到优待。(驻嘉兴首席记者 张世新 通讯员 汪晓云)
(来源: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