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书摘]《海棠花前·绽放的记忆》:总理去世

2013年11月06日08:49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书摘]《海棠花前·绽放的记忆》:总理去世

  1976年元旦前后的日子里,在病痛折磨下,恩来伯伯的身体已经极度衰竭,随时可能离我们远去。由于保密原因,外界并不知道总理的具体病情,我们这些亲属也不例外。

  有人讲,亲人之间有时会发生某种心灵感应。我不知道是正好碰上了这种感应,还是纯属巧合,1月7日,我突然犯病了,胃疼得厉害,被紧急送进了县医院。

  9日凌晨四五点钟,病房突然出现干校来人,给我一份尔均发来的电报:

  “七伯今日上午不幸逝世,万分哀痛。

  七妈嘱在外地亲属勿来京吊唁,特告。望节哀。”就像晴天霹雳。看了电报,我整个就跟触电一样,全身都是麻木的,瘫了,头脑里一片空白……多年来,恩来伯伯非常爱护我,临终了,却没能见上一面,而且还不能去北京向他老人家遗体作最后的告别,这让我怎么也想不通,伤心万分。

  幸好,干校领导还不错,决定送我回京治病。这就给了我一个回北京的正当理由。回到家里,我给七妈秘书赵炜打电话,请她报告七妈。赵炜回话说,七妈同意我在京参加伯伯的所有悼念活动。这可是特例。即使在这样巨大的悲痛时刻,七妈仍保持着她特有的镇定,关心和过问着每一件具体的事情。

  遗体告别仪式定在1月11日上午。早上七点,我们这些在京的亲属,按通知要求到中南海西花厅集合,乘车去了医院。按照程序安排,亲属最先告别,然后是领导和群众。在伯伯面前呆了二十来分钟后,就有人催促我们离开。

  鲜花和松柏丛中,伯伯紧闭双目,静静地躺着。从今以后,再也看不到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了,再也听不到他那无比爽朗的笑声了,再也不能得到他充满睿智的教诲了……我悲从中来,痛彻心扉,泪眼模糊,真想扑上去大哭一场。

  长眠中的伯伯,面容清癯,双颊凹陷,灰色中山服松垮地搭在瘦削的身躯上,体重骤降到只有六七十斤。我痛心地想到,仅仅十年前即“文化大革命”之前,七伯虽然年近七旬,依然魅力四射,风采过人;同实际年龄相比,依然显得那样年轻。尔均说过,伯伯同他初次见面的那一年是48岁,但看上去不过30左右。我1955年初次见到的伯伯,当时57岁,看起来也只有40出头。伯伯为何总是显得那样年轻,那样的神采奕奕、风度翩翩?这不仅源于他那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源于他对传统礼节和仪表的高度重视,源于他是国人乃至世界一致推崇的“美男子”,更因为他经受了非常人所能企及的艰苦绝伦的革命斗争烈火的淬炼。

  曾有人给我说过一个观点:衡量一个人的年龄,除了看他的“自然年龄”即出生时日之外,还要看他的“生理年龄”即内部器官的健康程度,“心理年龄”即心态的好坏,“阅历年龄”即是否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换句话说,一个人的寿命长短,不仅与实际年龄,而且与他的生理、心理状况和人生阅历密切相关。而一个人的阅历又直接影响到他的生理与心理素质。

  举例来说,我所认识的几位开国将领如张震、李德生、萧克、张爱萍、伍修权、吕正操等同志,他们都是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经历了残酷战争的考验和十年“文革”的磨难,但当他们晚年进入八九十岁高龄时,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腰背直挺,行动自如,俨然大将风度。

  那么,我们如果用“传奇的一生”来形容恩来伯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远远不够的。古今中外很难找到像他这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具有丰富阅历和斗争经验的卓越领导人。他无数次经历出生入死的严酷斗争考验,都能化险为夷,一个个地闯了过来。他理应健康长寿,超越常人。

  可是,一个如此伟大的生命,却在“文化大革命”中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为了支撑起行将倒塌的共和国大厦,他备受磨难,心力交瘁,以带着重病的身躯,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智大勇和殉难者的心情,耗尽了全部心血与生命。试想,如果不是“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与迫害,恩来伯伯定能活到一百岁!伯伯的过早离去,实在是我们国家的灾难和重大损失,是全民族的不幸,也是我们作为亲属无可挽回、刻骨铭心的深深伤痛!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