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6位中外知名水彩画家的评审,14幅获奖作品从237幅入围作品中产生。
前几个月,2000多张水彩画从54个国家和地区寄往同一个地址:深圳市罗湖区太白路2009号罗湖区文化馆。首届“深圳水彩画双年展”在这里静静酝酿。
近日,在罗湖区体育馆地下场,经过6位中外知名水彩画家的评审,14幅获奖作品从237幅入围作品中产生。
一场由市、区两级政府联合主办、区级文化部门承办的国际画展,没有“国”字头单位“挂帅”,初次尝试,却意外成为“国内收到参赛作品最多的水彩画赛事”。在主要工作人员看来,行政级别较低,恰好成为规则创新的有利条件——不搞大包大揽的招待,经费有三分之一用来发奖,评委名单不因在中国举办而多设中国席位。
“在国际水彩画展领域,争取北有上海朱家角,南有深圳。”罗湖区文体旅游局局长廖晓说。据了解,“深圳水彩画双年展”将永久落户罗湖,成为与大芬油画、观澜版画齐名的美术界盛事之一。
没有铺天盖地宣传
画作像雪片般飞来
惊喜
“深圳是‘文化立市’,美术又是最容易产业化的门类,大芬有油画村,观澜有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坪山有中国画名家邀请展,OCT创意园有现代美术设计……水彩画是深圳的优势,罗湖为什么不做?”今年3月,周天涯向罗湖区文化、宣传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提出这一想法,当下便获得肯定,并很快被上报给深圳市委宣传部和市文体旅游局,亦得到认可。
上世纪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水彩专业的周天涯,是深圳水彩画界的代表画家之一,亦活跃于欧美水彩画坛,现在常驻罗湖区文化馆。在华南地区办一场世界级的画展——而且是“老本行”水彩画,这是他今年的心愿。
来自政府的支持措施让画展的审批过程“没遇上什么磕巴”,“从区里到市里、省里直到文化部一路开绿灯”。5月,由深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罗湖区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深圳水彩画双年展”正式推出,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投入30万,罗湖区委、区政府投入100万,实际运作团队是周天涯和他的3位助手。
首次办展,没有“国”字头,参展画家所属国家和地区却达到54个,在评委大卫·泰勒看来,“作品来源这么广泛,在全世界都不是容易的事。”——2010年,有着深厚水彩渊源的上海朱家角首尝国际水彩画双年展时,参展国家和地区只有19个。
事实上,在征稿的3个多月时间里,周天涯几乎每天都过得焦头烂额,“害怕作品不够”,“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会有人投稿吗?”
为了给画展省钱,组委会没雇专业营销团队,登过征稿启事的地儿用一只手就能数完:《美术报》、“我爱水彩”网和“中国水彩西部网”,以及自己的中英文官网——就连这个网站也几乎全靠工作人员自己搭。为了让外国画家投稿,周天涯靠着近几年参加世界画展攒下的人缘,把各国知名水彩画家、水彩协会会长统统联络了一遍,“每个国家找到一个负责人,替我们发动当地画家”。
截稿日被定在7月20日,组委会以电子邮件加原作快递的方式收取画作。7月1日,画展才收到380多件作品,急性子的周天涯“有点坐不住”。谁知画家们也赶“deadline”,到了最后几日,邮件竟“像雪片一样飞来”,工作人员从早到晚“签快递单签到手软”。收件次数超2800次,大家这才感到峰回路转,“不靠营销团队,也是可以的。”
即使经费再吃紧
高额奖金不能缺
理念
凭借130万元的市、区两级政府经费支持,由4人组成的实际运作团队,以及一叠在世界各地参展时收集的画家名册,周天涯开始张罗首届深圳水彩双年展。
“这是一场办得最省的国际画展。”周天涯说,130万只是国内一些画展投入的二分之一,甚至八分之一,但放眼欧美国家,一场画展的成本也不过如此。“国外的画展是‘化缘’得来的资金,用得很省,而在中国特别是在一些内地城市,办展很‘烧钱’,一些地方政府还给外国人留下了不怕花钱的印象。”他说。
他决心“不按中国人的模式来”,不办豪华接待,只花最要紧的钱:初评只给评委寄光盘和评分表,从千幅作品中选出百余幅作品,不另辟经费邀请他们飞来中国;即使到终评阶段,提供给评委的餐饮和住宿也尽量以俭省作为考量。因为没有商业广告和营销团队的预算,给全世界几千名艺术家的开幕式请柬和章程,是两名工作人员用一周时间,一封一封发出去的。
“国外艺术家不是来吃饭、喝酒、看表演的,他们是来看画的。”周天涯忆及自己在法国参加画展的经历,“主办方提供的招待餐很清淡,我没怎么吃饱,但还是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因为画很好,活动的仪式感很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给深圳水彩双年展评委准备的招待餐席间,一位前来洽谈合作的商人看过菜单后对他感慨:“一大桌人,只花了300来元,吃得太省了。”
即将于12月10日举行的双年展开幕式也是一样的风格:参加开幕式的国内嘉宾交通吃住需要自费,组委会只负责开幕式当晚用餐,也没有纪念品——即便如此,据罗湖区文体旅游局局长廖晓透露,到目前为止,已有30多位国外画家、50多名国内画家愿意到深圳来参加画展开幕。
在国外,即使经费再吃紧,高额的奖金仍是不可吝啬的开支。受这一理念启发,此次画展的奖金总额高达43万元,占到经费总额的近三分之一——按照名次分布,6万、5万、4万、3万各1位,2.5万10位。其余经费,则用于装裱画作、出版画册、翻译、建立官网、邀请评委以及退寄原作。
坚持一人评选模式
头奖无需人人认可
创新
100万的办展经费,在罗湖区近期文化活动中堪称单笔投资最大,周天涯笑称,“相比其他区,罗湖区政府比较穷”,但他看重的是罗湖区政府的开明态度,以及对创新的尊重和鼓励。廖晓告诉记者,对此次深圳水彩双年展,罗湖区委、区政府除了在经费政策上予以支持外,主要负责人还多次表示,“要放手去跟国际接轨,不要拘泥于官方色彩浓的形式”。
按照国内常规的办展思路,中国评委的人数必须占到半数以上。官方对国人在获奖名单占据的比例也有一定预期。而这次画展的评审委员会由著名艺术评论家鲁虹、青岛水彩画家陈坚、湖北水彩画家刘寿祥、澳大利亚水彩画家大卫·泰勒、美国水彩画家约翰·萨尔明、英国水彩画家托马斯·宾吉和安迪·伍德组成,陈坚因事未来深圳,中外画家实际比例为1∶2。
周天涯在“我爱水彩论坛”中发帖坦承,拟定上述评委阵容,自己顶住了“一些压力”。他告诉记者,自己曾对政府工作人员直言:“深圳应该大气一点,要办国际展而不是深圳展,谁得奖、是不是深圳人得奖,没那么重要。如果给人‘草台班子’的感觉,就没有下次了”。这番话得到了他们的认同。
除了评委阵容以“老外”为主,“提名+民主集中投票”的评选模式,也是这届深圳水彩画双年展的特色之一,在国内尚属首创。通过查看光碟中的画作,评委从2000多幅画作中投票选出255幅入围作品;经过现场评审原作,每位评委在入围作品中提名5幅作品,最后通过反复投票产生各个奖项。
周天涯介绍,国内画展通常是几位甚至几十位评委以得票多寡进行评奖,这样的好处是稳妥、不走极端。然而,艺术是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由于审美爱好和艺术主张不一样,创新的作品往往不容易得到一致认同。另一方面,不记名投票反而为暗箱操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他力撑“一人评选模式”,因为“评选者可以完全坚持个人主张、可以走极端,更有机会评选出最优秀者,而不是妥协后中庸的‘公约数’”,而且“符合此次画展‘多元、实验、创新’的定位”。而这也是美国大多数水彩展的评选模式。
来自湖北美术学院的画家邵昱皓最终拔得头筹,对这幅作品情有独钟的评委是托马斯·宾吉,他来自英国皇家水彩画会,这个画会是英国最古老的水彩画组织。在诸多“very good but no surprise”(画得很好但缺少惊喜)的画作里,他看重这幅画的“striking”(震撼)之感:“有青花瓷纹路的鱼,连接西方艺术与中国文化,它像将死之鱼,又像获得永生……”
这幅画却在Facebook上引起了一些争议,评论者中有一部分人更认可第二、第三名的作品,也有画家认为第三名《西湖边的星期天》更符合水彩画的精髓——清透、流动。周天涯认为“这就对了”,因为“作为实验性质的评选,第一名不是人人都能认可的”,“比如梵高,他的风格直到他死后才被广泛认可,走在时代前面的东西不可能取悦所有人”。
6位评委欧美占4席
国人揽前三并无内幕
释疑
更大的舆论质疑也随之而来:此次深圳水彩双年展的获奖作品前三名均为中国人。在中国办展、由中国人揽下前三名、诸多国际大师落选——种种要素令周天涯的Facebook页面一度被不客气的批评所占据。有关注水彩画的外国网友留言称,评奖是“政治化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结果“让欧美画家的名誉受损”,“评委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周天涯无法接受人们对评选公正性的质疑,“冒火一晚上没睡好觉”,次日见到记者时,神情疲惫的他展示了一张张签有评委姓名的原始选票。
“以为会出现全是外国画家得奖一边倒的状况,会受中国画家的指责,现在却出现了相反的现象,惹来了外国画家的质疑”——在“我爱水彩论坛”上,他这样调侃自己,并在Facebook上列出一串数字:“54个国家和地区参赛,2825件送件作品,获奖提名作品24个,中国画家占15个。6个评选委员,4个来自欧美,2个来自中国,237幅入围作品中,119幅是国外画家的,在24家媒体的面前评奖……”
来自湖北美术学院水彩画专业的评委刘寿祥起初也对这一结果表示惊讶,他告诉记者,参赛者中有不少国际大师,“都是水彩教科书里出现的人物”,虽然评奖时看不到他们的名字,但事后查看名单时仍为亲眼目睹大师画作而感到激动。他也坦言,知名“大牛”没有获奖的原因,也许是没有拿出最好的作品。
“事实是,全世界最好的水彩画家在中国(个别的例外),西方还有很多要学的……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地方可以在大学教水彩呢?”入围此次画展119幅国际作品的英国水彩画家Keith Hornblower在留言中对评奖结果作出了另一种角度的分析。
刘寿祥亦指出,西方水彩画跟中国水墨画是近亲,在中国的美术学校,有许许多多专门学习水彩画的大学生、研究生,而水彩画在西方,是给油画“打下手”的画种,许多人只是业余画画水彩。“论创造力,我们可能不如西方,但是中国人在水彩画这个领域的技巧和人才培养规模,一定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他说。
“有人质疑,说明有人关注我们,你越是质疑,越会发现我们是公平的”,事后周天涯这样安慰自己,“对艺术,每个人各有所爱,主办方唯一能够保证的是多元化。”
“做国际展览
要看看法国戛纳”
声音:
“罗湖区能够关注到水彩画展,说明这个城区在文化上是很有远见的。”刘寿祥告诉记者,水彩这门艺术,既关乎审美,也关乎实用价值——在人类历史上,从建筑设计、园林规划,到动植物保护、艺术设计,水彩都曾发挥过它的重要作用,“它会慢慢给城区带来不一样的氛围。”
“争取在国际水彩画展的领域,北有上海,南有深圳。”罗湖区文体旅游局局长廖晓向记者表达了深圳市、罗湖区对“深圳水彩双年展”的期望。“水彩节是个重要载体。要看看法国戛纳,那里只有7万多人口,可是它的电影节却名扬世界,专心做好文化,其他东西自然就来了。”他说。
周天涯坦言,此次展览在评奖阶段也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手不足导致会务手忙脚乱。而评委之一、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亦曾在评奖后指出,评选组织得“有一点乱”。
周天涯希望通过下一届国际水彩画展的积累,在3年后将承办画展的具体执行任务移交给深圳本土的水彩画协会,“政府作为资助方,负责制定规则和监督,这样既可以保证画展的专业性,又可以进一步淡化画展的官方色彩。”
根据此次画展的展出计划,12月10日起,将有237件入围作品在深圳美术馆首展,展期为一个月。下一步这些画作还将被带到宁波、温州、哈尔滨、银川、西安、重庆、武汉、海口等城市的省级或市级美术馆展出。
策划/统筹:吕冰冰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刘昊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