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11月4日电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今天在京举行发布会。报告显示多数海归并没有变成“海带(待)”或“海参(剩)”,海归就业难问题不突出。
报告分析,虽然近年来海归的优势有所递减,但海归专业多以金融、经济、管理为主。这些专业在国内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均较好。同时海归具有语言优势以及涉外经验,使其在国际企业等单位具有双元文化的自身优势。目前国内形成的众多“海归协会”或“海归创业圈”,也使海归加快弥补回国后“人脉断层”的现象,加速了海归与海归之间的资源整合与信息交流。以“海归合伙人”的方式,回国后共同创业,也成为海归回国创业的一个大趋势。
报告指出,近年来,“海鸥”群体也越来越受到国家与企业的关注与重视。海鸥指那些频繁往来于国内和海外,从事商务贸易及各种项目的精尖人才。随着“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的启动,我国的人才政策也开始从强调“回国服务”演变为强调“为国服务”,从“人的回归”演变为同时强调“才的回归”。据统计,我国出入境人数逐年递增:2006年,我国出入境达3.18亿人次,2011年,达到4.11亿人次,五年间增长了近30%,表明了国际交流人才的流动性与规模性。国际人才多选择如回国经商、教学、讲座、向国内转移技术、培养留学生或进行投资等方式为国服务。他们不一定身在国内,却成为中国国际化的先头部队人才。
据悉,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国家“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新的16字留学工作方针。这也将为留学人才培养、就业、保障、参政等方面打开新的局面。“海归”与“海鸥”这样拥有国内外多重技术与市场背景的人才,回国工作或创业必将推动自身事业发展与祖国科技进步。(实习记者 陈天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