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科技投入连年增加,从2006年的1688.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600.1亿元,年均增长22.73%,7年累计2.42万亿元,占同期全国财政支出的4.37%。然而,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乱象丛生,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10月31日《中国青年报》)
媒体曝光的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乱象,让人触目惊心、痛心不已。科研经费就像“唐僧肉”一样,引得众多单位和个人蜂拥而上,将科研经费用于买车盖房、吃喝玩乐,一些学者争抢项目和课题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科研,而是将之当做“致富”的捷径……
由此,让人不禁联想到国家推出的“万人计划”。据报道,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首批入选名单近日正式发布,该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包括100名“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8000名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2000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堪称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从这个角度看,“万人计划”初衷美好,目标宏大,可视作“科技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果该计划能够成功,无疑是国家民族之幸、百姓之福。
实施“万人计划”意味着大量的科研资金投入。目前科研经费大量被滥用的现状,无疑给“万人计划”提了一个醒:要让这一宏伟计划不落空,首先要大力铲除科研领域的铺张浪费和贪腐行为,保证每一分科研经费都用在科研上。
笔者认为,遏制科研经费腐败重在把好一前一后两道关口。一是把好“立项关”。很明显,某个项目的科研经费被挪用挤占、铺张浪费,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经费预算超过实际所需,即科研经费预算存在“虚高”问题。因此,在科研立项时,经费预算要合理,尽量挤干“水分”,从源头上压缩腐败空间。同时,科研立项要真正具有科研价值,避免低水平重复或者“假、大、空”。
二是把好科研成果“评审关”。科研成果验收、评审走过场,你好我好大家好,一些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和要求,乃至空洞无物、胡编乱造的“成果”也能蒙混过关,这是导致科研经费腐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只有评审动真格,铁面无私,对不合格的成果退回重来,对胡编乱造的成果则收回科研经费,如此才能“倒逼”科研单位将经费真正用于科研,不敢挪用挤占、铺张浪费。□浦江潮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