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谭传奎正在病房里查看病人阮仁学的输液情况。 记者 汤艳娟摄
重庆日报讯 (记者 汤艳娟)“有了标准化的村卫生室,村里的病人再也不用躺在我家的床上输液了。”近日,当记者来到忠县磨子土家族乡堰口村卫生室时,乡村医生谭传奎欣慰地说,“这里不仅有专门的诊断室、药品室、输液室、病房等,各方面的设计环境都很漂亮,有人称这为‘小型西南医院’。”
堰口村村主任阮大林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没有专门的卫生室,乡村医生都是在自家简陋的农房里给村民看病治疗,双方均存在诸多不便。今年初,拆并村卫生室建设被列为忠县民生实事后,堰口村列为第一批新建名单。按标准化设计方案,该卫生室需要投资16万元。
“就是村里贴钱,我们也要把卫生室建好。”阮大林说,除去县、镇两级投入,村里千方百计筹到5万元资金,终于在7月份将标准化村卫生室建在了村民集中居住点。
在一间漂亮温馨的病房内,记者看到村民阮仁学正躺在病床上打“点滴”。阮仁学告诉记者,在城里医院检查发现自己患有胃炎,后来觉得住院等费用太高,他就转回村里继续治疗。
阮仁学说,“谭传奎医生的诊费只要1元钱,加上每天输液的费用也只要32块钱。现在,只要是小病,我们村民都愿意在家门口看病。”
“的确如此,自从7月搬进这个卫生室后,每月来找我看病的村民也从100多人次上升至300多人次。”谭传奎说。
“今年,我们累计筹资1000万元建成152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忠县卫生局局长杨天甫介绍,这些卫生室本着“整合资源、避免浪费、便民利民”的原则,由村组干部、乡村医生、村民代表共同确定建设地点及执行标准,确保国有资产用在刀刃上。同时,为了确保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每一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都与堰口村一样,做到设计风貌、格调布局、设施设备、床单用品等“九统一”。
(来源:重庆日报)